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广播《停战诏书》,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所规定的各项条件,无条件投降。15日这一天,正式成为日本投降日。消息传来,浴血14年抗战的中国人民举国欢腾。世界人民也热烈庆祝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
日本裕仁天皇发表诏书,宣布日本无条件投降
大公报头版报道日本投降的消息
《波茨坦公告》是在1945年7月26日以中美英三国共同宣言的形式公布的。公告的共有13条,主要内容包括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要求战后根除日本军国主义,惩办战争罪犯等,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将日本主权仅限于本岛、北海道、九洲、四国及同盟国所决定的其他小岛之内,并决定解除日本军队的武装。
参加会晤的美英苏三国首脑
公告发表前后,7月7日至8月2日,美英苏三国首脑杜鲁门、邱吉尔(7月28日以后是新任首相艾德礼)、斯大林,在柏林近郊波茨坦采琪琳霍宫进行三次会晤,史称波茨坦会议。当时德国法西斯已无条件投降,远东对日作战还在激烈进行。为了商讨对战后德国的处置问题和解决战后欧洲问题的安排,以及争取苏联尽早对日作战。与会的三国首脑,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这些重大问题作出了决策,并以公告的形式向日本法西斯作最后的通碟,如果日方拒不接受这些条件,盟国给予以最后打击,直至停止抵抗。公告发表时,由于苏联与日本还不是交战国,没有在公告上签署。征得中国的同意,由当时国民政府的主席蒋介石签署,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并在公告上签字,成为四国对日的共同宣言。
波茨坦会议旧址
当时为什么选择采琪琳霍宫作为会址,因为1945年的夏天,柏林适合开会的建筑大部分毁于战火,而波茨坦的采琪莲霍夫宫保存完好,三国首脑会晤地址最后选定在此。采琪莲霍夫宫建于1913---1917年,是普鲁士王朝修建的最后一座宫殿。由德皇威廉二世为他的儿子威廉及儿媳建造的,因而这座宫殿以其儿媳采琪琳公主的名字命名。这座宫邸具有英国乡村别墅的建筑风格,环境僻静,风景优美,共有五个内院,176间厅室。
波茨坦会议会场复原
会议大厅的圆桌实景
会议在采琪莲霍夫宫大厅内举行。厅内中央摆有一大圆桌,桌上插放着苏、美、英3国国旗。绕桌分放3把大扶手椅,是三国元首的专座。每把扶手椅之间放着4把靠背椅,是与会的3国高级官员的位置。会谈的规格很高,三位首脑从不同的门进入会场。三位领导人在宫内都有宽敞的卧室和工作室。
波茨坦会议旧址经过多次整修,巳向公众开放。会议大厅的坐席和宣言签署处,如今都按原样保存着,供游人参观。还有各国代表的休息厅,也可参观。(室内不能拍摄)。
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波茨坦和柏林的宫殿及公园》项目,采琪莲霍夫宫也名列其中。
早在1995年我就收集到一张波茨坦会议旧址的参观券,票面相当公交车票大小,红底黑字,上端是会址所在城市Potsdam―Sanssouci (波茨坦―无忧宫),正中是宫殿的名称Schloss Cecilienhof(采琪莲霍夫宫),下端是票价DM3(德币3马克)。这张不显眼的券品,从发现到我收集到手,颇费一番周折。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我编组了一部抗日战争重要纪念地的专题门券《历史不能忘记》,在北京古建筑博物馆展出。当时人们出国的机会很少,波茨坦会议旧址门券更难搞到。后来我获悉,总部机关一位领导曾到过波茨坦会议旧址,我托一位老同事打听一下门券的下落,被告之券已交财务部门报销了。为了获得这张门券,经领导同意,我持了政治部的介绍信,到了财务部门用复印件存档,取出门券原件。锲而不舍追踪券品办展的亊迹,引起媒体的关注。解放军报总编室陶克和张兵撰写的《方寸门券话抗战》中讲述了这个故亊。2009年我又做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百姓生活故事》栏目中讲述了寻券过程,引起了人们的兴趣。2017年11月19日,电台又重播这次访谈节目。通过这次集藏实践,我进一步感受到“小门券展示历史大背景”,“有心人集券天地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