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汉独闯黑河
承德 张英德
推荐人语:钱宝林 8月19日,承德券专委组织会员到避暑山庄活动,券友张英德老先生也参加了,他自己介绍说,刚刚从东北黑河探亲回来,而且是自己只身一人。83岁,自己上边境口岸,真的是不简单。券友们个个竖起了大拇指。中午,在餐桌上,又提起这话。我接过话茬儿说:张老,把您回老家的事写出来多好。张老看看我:行啊!我说:写出来,我给你推荐上券研网。张老听了很高兴。都写什么呀!张老问。这样,我给您出个题目,您就写《张老汉独闯黑河》吧。这不,今天(8月25日),他就把稿子和照片传给了我。我也是马不停蹄,组织材料,配发照片,下面,我们就听听张英德老人的叙述吧。
家父1950年抗美援朝临走之际,对我母亲说:告诉孩子去黑河老家认亲,不要断了家族的联系。这句话,母亲告诉我不止一遍。
前排左一为张英德之父(1950年入朝)。
1956年张英德夫妇与母亲。 张英德二哥一家与父母亲。
二哥是坦克兵,1952年入朝。黑河是我出生的地方,两岁时随父母迁至牡丹江。只认得黑河是一片农村土房,十分荒凉。弹指一挥间,现已八十多岁的我,要旧地重游,再不去看看就没有机会了。老伴身体欠佳,孩子又在外地,经多方联系,知道黑河还有不少亲戚,我下定决心前去看看。
今年八月十日从承德坐火车,次日早六点到沈阳,晚间六点换车,十二日下午一点到达黑河市。上下车有乘务员帮助,又有舒适的软卧,一路看到大东北秀丽的山景、平原,大片的大豆高粱,一派丰收景象。下车后有十多人的亲戚组成的欢迎队伍在站台上等候。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终于回家了!这不仅是父母的嘱托,也是我多年藏在心胸的一件大事。
见面后稍事休息,乘坐游轮畅游黑龙江。看到美丽的黑河,看到家乡的变化,旅途的劳累一扫而光。对岸的俄罗斯建筑也倍感亲切。
乘坐游轮票。
晚上,有小辈人备酒款待,十五人各报个家的排辈,气氛热烈,都表示七八十年的亲人没有联系和见过面,这次实在难得,中断了数十年的音讯,张氏家族的后人还是设法取得联系并团聚在这里,真是令人激动的大喜事呀!我们分别把保存多年的珍贵的老照片拿出来一一地辨认。照片中我们的先辈人早已作古,也有的多年前早逝,他们的离去也从一个侧面无情地折射出不同时代、不同时期那一段段血雨腥风的历史经历。
张氏家族族人合影(摄于1946年)
这是张氏家族墓地,以经历十代,文革期间被毁,平反后政府出资200万重建。
家乡的亲戚们热情,第二天,陪着我乘游轮去往黑河对岸的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边境城市,过境后看到十分破旧的候车室,长条板凳,路面也不平整。人们穿戴破旧,还是三十年前的样子。
布拉戈维申斯克和我的家乡黑河比起来,简直是不可比了。黑河是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干净整洁,街道都见不到一根废火柴,人们过着井井有条的生活,房价不到4000元一平米,早上人们互致问候,街头上,俄罗斯人也是络绎不绝,你仿佛置身在国外。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的寻根问祖,家族亲戚的热情款待,竟使我忘记了自己的高龄。这么多年来,我上学、工作、娶妻生子、干水力,当领导,直到退休。业余搞集邮、玩门票,照顾生病的老妻,悠忽间这年龄竟攀上了耄耋。我想我还能行,能到黑河,得益于子女的大力支持,他们负责照顾我老伴,给我网上订票,送我上站,叮嘱乘务员照顾我喝水吃饭,下车乘务员搀扶,亲自送到我的亲属面前。我感激、感谢,没有留下遗憾。实现了我多年的夙愿,是我赶上了这个太平盛世的好时代。
愿我们家族的先人们在天之灵安息。祝我们这一代人健康长寿、生活幸福、保持联系。更祝我们的下一代都能够平平安安地成长,快快乐乐地生活。学习本领,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平安回到承德,回想黑河之行的一幕幕、一点点,我这个八十多岁的老头真是满满地幸福啊!用四个字来形容吧:不虚此行。
作者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