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小随笔
南京 方文洲
油画《父亲》,对当代油画有点常识人都了解这幅画诞生的故事。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相当一批青年画家,突破思想禁锢,打破固有的影响,在艺术上追求形式唯美的作品,罗中立以“乡土”绘画笔调,用自然的色彩和照相写实手法创造了“父亲”形象。我们凝视整个作品,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工农兵形象完全是颠覆性的,首先,老农的脸布满了饱经风霜的皱纹,长着老茧的双手并未捧着丰收的果实,而是捧着半旧不新的瓷碗,如果细细端详,从农村过来的人都知道,在农田艰辛劳动的间隙或休息片刻,喝着河里挑来的混浊的水。这幅画在当年八十代引起不小的风波,画家的目的就是要唤起生活的真实性,《父亲》的精彩就在于现实中体现普通,探索普遍人性的现代美学价值。
五六十岁人的是否还记得在美术界以“伤痕”和“乡土”为代表的画家曾发起一个“八五美术运动”。此后,出现了许多体制外的职业艺术家和独立策划人。
读画品,评画风我是门外汉,对美术作品没有足够的绘画知识,只是想寻找一种失掉的人文精神。
小帖士
三代画家的界定:
徐悲鸿、林风眠等为第一代
靳尚谊、詹建俊等50年代为第二代
陈丹青、罗中立等知青画家为第三代
2018年9月于翠屏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