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盒逸事
南京 方文洲
一直想动笔写饭盒的故事,提起笔,总是感觉到在蹉跎岁月的年代,凭粮票按斤论两的过日子,不能不想到许多人家拮据的窘境。书桌上的饭盒每次打开,再合上盖子,反反复复的抚摸,就象抚摸到往昔的生计,那里面会映出父母端庄慈爱的容颜。
我当知青那会儿,(上世纪七十年代)饭盒也随我插队落户来到广阔天地,那时有机会回城探亲,很羡慕有工作单位的同龄人,每天背着一个包,定时赶到工厂,那包里鼓鼓嚢嚢,多半装着铝饭盒和瓷缸装的菜。在国营单位上班人更是了不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他们迎着朝阳,手提小细绳捆扎的饭盒,有的干脆用胳膊一夹,宛如现在的白领夹着小皮包,昂首阔步向工厂大门挺进。见到此情此景真是羡煞我这个当知青的,也象一柄无形的刀剌向我心。
长方形的饭盒伴随我度过了无数的春秋,结下了不离不弃的情缘,虽然陈旧,有些磕磕碰碰,依然空闲时擦拭它,它见证了我成长,历经岁月。在“复课闹革命”的年代,我们初中、高中的学生都要响应“学农、学工、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号召,去农村或工厂劳动一个月,饭盒也就成了每个学生的必备用品。班上选出勤劳的四个同学专做炊事,早中晚负责同学们的蒸饭和大锅菜。那个时期,饭盒与粮票紧密相联,母亲总是在我“学农、学工”时用厚布将粮票与饭盒包裹得严严实实,恐将丢失,就像包裹着襁褓中的孩子,饭盒寄托了母亲的大爱,我怎能离弃它呢?
饭盒的种类很多,以长方形最为普及,大号的饭盒装个半斤八两不成问题。饭盒盖上有人用錾子錾出自己的名字,以便辨识。盖上通常印有“毛主席万岁”、“大海航行靠舵手”或“老三篇”图案,印证了那个时代的产物。打开蒸笼,热气腾腾,饭盒里的胀满了蓬松的米饭,诱人的香气让人追不及待的忙着找出自己的饭盒,奇怪的是,虽然饭盒长的样式雷同,但谁也不会认错。
今天饭盒在人们的生活中很少实用了,偶然在医院见到医生用饭盒来煮针,让饭盒妙手回春了,但我还是追念那个年头一到开饭时间,大家找个地方坐下,把各自带的饭菜凑到一起,你夹一筷,我挖一勺的热闹场景,浓浓的情谊,是饭盒凝聚力的体现。
饭盒现在是我家的陈列品,是记忆的珍藏,每当我一次次瞥见它,时时会追索那个年月,都会想起母亲的话:“淘米时別忘了剔除杂质,水要放的恰当”。人,也该如此!
二0一八年九月十三日
于翠屏山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