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喜爱的……门票征文(9)
读 票 拾 忆
苏州 顾宗玲
每个人都有一份家乡情结,“谁不说俺家乡好”, 对于我来说,爱屋及乌,家乡苏州各景点的门票,当然是我集票的首选,乐此不疲,深爱者颇多,苏州民俗博物馆的套票,则是其中最钟爱的票品之一。
(门票正面)
这是一套四枚的竖版票 ,票的主图部分,是四幅人见人爱的儿童画,画面上是典型的中国孩童,胖嘟嘟的小脸蛋,身着传统的汉民族服饰,天真烂漫。画的主题分别为“新春”、“端午”、“中秋”、“冬至”,苏州民俗博物馆馆名题写其上,透露着浓浓的吴地民俗气息。
苏州建城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吴地特色的民俗,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门票上突出苏州民俗的画面设计,让我感到特别亲切,从小到大,我就是在这样浓浓的民俗氛围中渐渐告别童年。新春佳节,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仿佛还在耳畔回响;前额画上“王”字,身穿五毒服的端午,记忆犹新;中秋圆月之夜手牵兔子灯走月亮的情景,终难忘却;吃过冬至夜饭,期盼下雪堆雪人的愿望也日渐迫切,这时候总会听到大人们对我说:“冬至大如年,吃了冬至饭,又长大一岁了。”读票忆童年,正是我爱这票的原因之一。
其实,这套票的获得,也是很值得追忆的一段往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诸张林、俞自立等券界元老的带领下,苏州门票协会活动搞得有声有色。曾记得,那是1994年的春天,门票协会试水门票商品化,尝试搞拍卖活动。那时候,门票买卖还很少,何况搞拍卖,更是首例。这次活动得到苏州民俗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不但提供场所(苏州潘儒巷32号该馆二楼会议室),而且将最新印制的门票,也就是以上介绍的这套票作为拍品提供。我在拍卖会现场看到它,就一见钟情,志在必得。经过几次交锋(已记不清是几次了),最终我以二十元将它拍下,收归囊中。特别令我高兴的是,当时在现场的民俗博物馆龚平馆长和门票设计人李亚平女士,欣然在票上签了名,犹为珍贵。这套票是门票进入流通领域、步向商品化的实例,也无疑是苏州门票协会在改革开放中探索和实践的见证者。
(门票反面)
再来细读这套票,整版票的尺寸为20×13.5厘米。单张票幅为纵13.5厘米,宽 4.2厘米。票顶部印有“参观券1,编号0000018及撕下无效”等字样。票底部印有“参观券2及撕下无效”字样。为什么天地头有1和2的编号呢?究其因,当时该馆分南北二个展区,南展区馆舍为潘儒巷南侧原贝家祠堂和住宅。1994年,在巷北侧的原王氏义庄旧址敦睦园设立北展区,凭此门票可进出这二处参观,故在票上标示了参观区域。门票背面盖有“甲戌春敦睦园试开放”印章,点明了该票使用的时间。
这套让我回味多多的门票,也是很多门票收藏者的心仪之物。但是现在要觅整版的,比较困难。我的这套票,已经塑封保存,我将格外珍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