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台儿庄
台儿庄运河古城坐落于枣庄市台儿庄区,处于京杭大运河的中心点。古城因战而名,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历史的丰碑,至今仍保留有不少的遗存。重建台儿庄古城,是几代台儿庄人民的梦想,古河道,古码头,一座可以舟楫摇曳、遍游全城的东方水城,中国第一座二战纪念城市。重建后的台儿庄古城,将成为世界上继华沙、庞贝、丽江之后,第四座重建的古城,53处战争遗迹保存完好。也是世界第三座、中国第一座二战城市,全国唯一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已成为煤城枣庄的新城市名片。
台儿庄形成于汉,发展于元,繁荣于明清,是一座文化底蕴深厚的秀美古城,也是运河文化的承载体。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京杭运河泇河段开通,使台儿庄因河而兴,成为漕运枢纽、水旱码头,带来了南北、中西文化的交融,孕育了古城多元建筑风格、宗教文化和民俗风情。现保留的最后3公里古河堤、古码头、茅草房等遗迹,被世界旅游组织誉为“活着的运河”、“京杭运河仅存的遗产村庄”。
台儿庄古城拥有北方大院、徽派建筑、水乡建筑、闽南建筑、欧式建筑、宗教建筑、岭南建筑、鲁南民居等八种建筑风格。明清及民国中前期,台儿庄古城及闸区内的建筑之可考者,计有水门6座、哨门7座、碉堡8座、官署9座、药栈(医院)18座、庙宇33座、学校40座、其他各类商铺百余家、民居六千多栋。城内建筑以简洁朴素为主要特征,具有“七分雄、三分秀”的特点。许多建筑都均傍河而筑,前有临街的店铺,后有运河码头,建筑风格“顺天然、亲人和”,既体现了北方建筑的壮观沉实,又体现了南方建筑的灵巧秀美。
古城以运河为文化轴线,设计了关帝庙景区、西门安澜景区、纤夫村景区、“运河街市”景区、板桥—花门楼景区、水街商市景区、清真寺—九龙口景区、湿地公园等八大景区。分别对应“九水汇川、台城旧志、土村绿荫、庙汪浮玉、柳岸卧虹、古柏望月、运河街市、杰阁凌波”等运河古城八景,规划建设了参将署、泰山行宫、兰陵书院等29个景点。
古城内有税史、私塾、驿站、奏折、票号、青楼等100多个专题博物馆、展示馆,引入了柳琴戏、运河大鼓、鲁南皮影、伏里土陶、曹县面人等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儿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古至今,曾经发生了20多例著名战役,70多年前,中国军队3万将士在此浴血奋战,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使台儿庄因战而名,被誉为“中华民族扬威不屈之地”。运河文化与大战文化交相辉映,赋予了台儿庄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是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
台儿庄大捷,又称台儿庄战役、鲁南会战或血战台儿庄。台儿庄战役的起止时间,一般认为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战役由滕县战斗、临沂附近战斗、台儿庄战斗和日军的溃退,中国军队的追击作战等部分组成。在历时1个月的激战中,中国军队约29万人参战,日军参战人数约5万人。中方伤亡约5万余人,毙伤日军约2万余人。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此次大捷是中华民族全面抗战以来,继长城战役、平型关大捷等战役后,中国人民取得的又一次胜利,是抗日战争以来取得的最大胜利,也是徐州会战中国民革命军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中国大陆1986年拍摄完成并上映的抗战史诗电影《血战台儿庄》,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军队的全面抗战。
台儿庄战史陈列馆坐落在古运河北岸的城区中心,与大战时的火车站隔河相望,占地100亩,由英雄广场、战史陈列厅、国防教育园、壮国园和影视厅组成。馆前三十八级台阶意味着一九三八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中日台儿庄大战;二十四根立柱支撑着白色天棚,象征着中华民族顶于立地,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馆名由启功先生题写。英雄广场中央耸立着高31.8米的纪念碑、正面是毛泽东手书体“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刻张震将军撰写的碑文,整个广场庄严、肃穆、宽敞、明亮。
战史陈列厅,分古、近代战史,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史和英雄人物三个展厅,用珍贵的史料和逼真的雕塑,把战争场面展现的活灵活现,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