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 中 岳 庙
承德 钱宝林
正月初三,我们老两口从开封旅游回到郑州南三环高云路的亲家家里,吃过晚饭后,刚刚从西安回来的我孙子隆隆的舅舅便与我们商量明天的旅游计划。我也不客气,直接说出我们老两口的愿望。那就是登一次嵩山,游一下少林寺。隆隆舅舅蒋红旗告诉我们,登嵩山需要一天的时间,那就去不了少林寺。我说:如果上嵩山我们乘索道往返,则用不了那么长的时间。然后就可以兼顾少林寺了。红旗便不再说什么。
其实我坚持上嵩山是有个心里暗藏的心愿要完成的,那就是登完五岳。2000年借出差的机会,我和同事老肖登上了泰山。我们从大红门徒步上到中天门,60多岁的老肖走不动了,我那年是47岁。为了我们不拆帮,从中天门乘索道到达南天门,走碧霞祠过天街来到玉皇顶。饱览五岳之首的绮丽风光后,乘索道从后山的桃花峪下山,轻松愉快。2002年,是参加省里交通厅组织的一个会议,我有幸登上了北岳。那次登恒山是骑马,原因是当天有雷阵雨,索道停运。马夫牵着马在陡峭的山路上缓慢地向上攀登,我坐在高高的马背上,炸耳的霹雳不时地在山涧回荡,我时不时地闭上眼睛,以消除心里的恐惧。那天,是在雨中完成游览恒山的。从那时起我就埋下了要完成登临五岳的夙愿。时光老人的脚步飞快,16年过去了,2018年12月,借参加全国第十九届旅游门券展览的机会,我和老伴儿荣幸地一同登上了南岳衡山 ,距离我的愿望又近了一步。
初四早饭后8点多一点,蒋红旗开着他的白色现代越野拉着我们老两口,我儿钱坤和孙子隆隆,还有隆隆已经上了三年级的小表哥蒋奥晨。车子在高速上飞奔,不到100公里的路,一个多小时就下了奔向嵩山的路。
这时候,只见车窗外飘起了雪花,看着前边跑着的小车扬起的雪尘,还有远山雾蒙蒙的轮廓,我不仅担心起来 。
迎着小雪,在中岳庙前的勒石旁与老伴儿留个影。
车速不快,看右侧有一组建筑很有气势,有路牌显示,那是中岳庙。可巧车上的导航也指示到了目的地嵩山。有热心的停车场工作人员指示我们停好车。我们边收拾东西边打探上山的路径。有人说:上嵩山,从这里就可以。可是这天儿,她瞅瞅我们带着的两个小孩接着说:上嵩山,要一天的时间。况且下着雪。说完她笑了。我问:上山有索道吗?那女人回答:没有索道。没有索道?我想是不是我听错了。隆隆舅舅红旗对我说:没有索道。我也干脆,那就去中岳庙吧。
天上下的虽然是小雪,但地上有些湿滑。小心翼翼地到了中岳庙,我老伴还不甘心,进门时又实实地问了一遍检票员,确认是上嵩山真的没有索道。
中岳庙前中华门。
国人论风光必曰三山五岳。蓬莱、方丈、瀛洲三山,视为"神仙"居住的地方。而五岳则是我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他们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禅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岳劈地摩天,气冠群伦。由此也可以看出五岳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历史延续到今天,人们对五岳的崇拜敬仰依然不减。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也有"恒山如行,泰山如坐,华山如立,嵩山如卧,南岳如飞"的说法。五岳既不愧为天下名山。论景观,五岳又各具特色: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奥。东岳泰山巍峨陡峻,气势磅礴。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叹,而唐代诗人杜甫则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言壮语。南岳衡山地临湘水之滨,林木苍郁,景色幽秀,享有"五岳独秀"的美名。西岳华山,险居五岳之首。"自古华山一条路",登临犹比上天难。北岳恒山则山势陡峭,沟谷深邃。悬空寺隐匿其中。中岳嵩山雄险有之,奇秀有之,似乎突出在一个"奥"字上:在中岳嵩山留下了覆盖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科技全方位博奥精深的"天地之中"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佛、道、儒"三教荟萃,"天、地、人"竞相生辉,"山、寺、貌"互补争艳。来到这神山圣地,想着一睹嵩山的奇奥容颜而不能如愿,心里那种滋味,只有我自知。南岳大庙的辉煌还历历在目,且看这中岳庙又是何样精华?便自慰,拜谒中岳庙,自当就是登临了嵩山。
中华门北有一座八角重檐亭,即"遥参亭",是古代过往行旅拜谒岳神的地方。儿子钱坤和我说:这亭子有点像沈阳故宫的大政殿。我说:是。
中岳庙前身太室祠的神道阙,始建于东汉安帝元初五年太室阙(公元118年),中岳庙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后的规制。庙中有殿、宫、楼、阁等建筑39座近400间。总面积近13万平方米,中轴线全长650米,共有7进11层建筑,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雄伟,主殿峻极殿是五岳中最大的殿宇。中轴线两侧分布有古神库、四岳殿、东西廊房、火神宫、祖师宫等多组院落,是道士分别举行祀典和生活的地方。庙内还有古代碑刻73品,汉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筑布局使中岳庙成为一座主次分明、错落有致、布局紧凑、色调和谐的庞大建筑群。
天中阁在明清时是中岳庙的正门,原名黄中楼,明嘉靖年间改为天中阁,面阔五间,重檐绿瓦,雕梁画柱,飞檐凌空,风格独秀。
门外两个石狮守卫,栩栩如生,为清代雕刻的代表作。东侧雄狮口中,含着绸带,很是独特,
这在石狮雕塑中我们还是第一次见到,因没有导游,也不知道这样的雕塑意味着什么。
近2000年的历史古迹,什么是他的明证?不是斑驳光滑的石阶,也不是那风化残破的碑刻,更不是那飞檐斗拱的殿宇。你只要看一看那苍老凝重、刺破长空的古柏,看她满脸的皱纹和满身的伤痕,还有那青青的繁茂虬枝,这活化石般的粗壮古柏,除了让你感到渺小之外,还不得不吸引你去追寻那逝去的远古的时光。
古柏向人们展示的不仅是苍老顽强,还有深情地守望
两个孩子看到粗壮的古柏也非常高兴。
中岳庙的奇特还有一组建筑令人称奇,我认为,这绝对是中国人的聪明智慧;中国人的文化传承;而且是其他四岳不能够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 ,她是人文的、文明的、文化的象征。我相信不仅仅震撼到我一个人,相信每一个国人见到这组建筑,都会引发游览者无限的感慨。这就是四岳殿。
东岳殿 南岳殿
西岳殿 北岳殿
你看他们的建筑规制是一样的,里面供奉的分别是东西南北各岳的大帝,加上后面中岳大殿中供奉的崇圣大帝中天王,这五岳的头领都集中在中岳庙里可谓天地造化,人间才智。由此看来,我们中华民族创造出的古老文明,像一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整个世界。
峻极门巍峨庄严,两武士司门忠守。
跨过嵩高峻极坊,在高大的石栏月台上,坐落着中岳庙的正殿一峻极殿,或称"中岳大殿",是嵩山规模最大的建筑。
黄天厚土匾高悬在峻极殿正门之上。
从峻极殿后穿过类似照房的厅门,就来到一座单独的院落—岳寝殿。
岳寝殿是一座歇山式建筑,黄瓦覆顶,斗拱飞翘,面阔七间,进深三间,传说为中岳大帝与帝后起居之所。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重建,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重修。殿内神龛里,有"天中王"和"天灵妃"的塑像,两端有两个大型紫檀木透花雕刻的"龙榻",榻上有天中王睡像,东榻上睡像为檀木雕刻,西榻上睡像为彩色泥塑。
出寝殿拾级而上便到御书楼。中岳庙最后一座殿宇,原名"黄箓殿",是储存道经之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来清代乾隆皇帝游中岳时,曾在此殿题碑书铭,故又称"御书楼"。现为硬山庑殿式黄色琉璃瓦楼房,为民国所建,有点西式建筑的风格。两侧顺山房是储存祭器的地方。
出中岳庙后门,沿着弯弯曲曲的盘山小道,便可到达黄汉元封元年武帝刘彻游嵩山时,见黄云盖其顶,预示吉祥之意,故名"黄盖峰"。现有清式八角重檐黄瓦琉璃亭,石栏三重,古雅别致,在亭上可俯瞰中岳庙全景。
冒着纷纷的小雪从中岳庙最后一座建筑御书楼往回返,又来到四岳殿,我让老伴儿孙儿们再等我一会儿,我又一次逐个登上四个殿,敬拜了四岳大帝,下来大殿,又逐一地把四岳的碑刻标志拍摄下来,以供回味纪念和浏览。
四岳殿前的标志碑刻也很独特。古人称中岳庙为土神之宫,五行之中土为尊,所以中岳为五岳之首,配之以四岳殿,表示"五岳共存,五行俱全"的宗教观念。
小心翼翼地返回到天中阁,登上中岳庙。登高一览大庙前后的景致,给人一种豁达的感觉。
这是天中阁后的一块巨匾:道济天下。
隆隆看见天中阁前的华表很是兴奋,和我说:爷爷,这个华表和天安门是一样的。我笑着说:是的。隆隆拉过他的表哥说:小奥哥哥,我们敬个礼,让我爷给咱俩拍一张。
我老伴儿和隆隆的舅舅用手机在下面给我们拍照。
我们在天中阁上面自豪地向下面挥手。
我们没有机会登上嵩山,就留下身后嵩山神秘的影像吧。
回首向北望向云雾蒙蒙的嵩山,我心里默念着:嵩山,我已经来到你的脚下,现在就依偎在你的身旁,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没有什么遗憾。看着你披着一身灰素的道服,那种神态自若、雍容大度,超然向上,给我留下一种神秘、尚远、精奥的印象和向往。中岳,我来了,我向你致敬!
2019年2月17日于承德南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