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仪 白 马 寺
承德 钱宝林
说心仪,这是我的真心话。自打接触了佛教,了解了一点佛教知识,我就对白马寺产生了向往之情,梦想着有一天能够一睹它的芳容。佛教东传,一分为三,大乘的汉传显宗、藏传的密宗,南传的小乘修炼,都是硕果累累,香火繁盛。其中的汉传大乘又从中国的东土漂洋过海,到达日韩朝等国,以致彰显世界。这些,都是有源的,这个源就是白马寺。
白马驮经图(网络图片)
在佛教界,普遍把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求法,作为佛教传入中国的开始。此说最早见于《四十二章经序》和《牟子理惑论》。《理惑论》中说:
“昔汉明皇帝,梦见神人,身有日光,飞在殿前,欣然悦之。明日,博问群臣,‘此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闻天竺有得道者,号之曰‘佛’,飞行虚空,身有日光,殆将其神也。于是上悟,遣使者张骞、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尊等十三人,于大月氏写佛经四十二章,藏在兰台石室第十四间。时于洛阳城门雍门外起佛寺,于其壁画,千乘万骑,绕塔三匝。又于南宫清凉台及开阳城门上作佛像。明帝存时,预修造寿陵,陵曰显节,亦于其上作佛图像。时国丰民宁,远夷慕义,学者由此而兹。”
于是,就有了纪念白马驮经并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兴建的白马寺。这是官方正式引入佛教的开始。按照史料记载和学术界的认可,在公元前2年,大月氏王使臣伊存口授浮屠经,当为佛教传入汉地的开始。白马寺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那是实至名归。
来到白马寺,我孙子隆隆说:就在车里玩儿了。小奥哥哥说:我也不去了,陪着隆隆玩儿吧。红亮红旗哥俩说他们来过白马寺,也不去了。那就只有我们老两口了。红旗非跟着我们跑到售票处买了门票,然后他转身回停车场了。我拿着两张半价票跟检票员商量能不能不撕副券。检票员回答:那是不可能的。我把票递给检票员,担心地看着他撕副券。还好,撕得挺整齐。我堆起笑脸对着检票员小声地说:能不能把撕下的副券给我,回去我再给粘上。可能是检票员看我一脸的虔诚,他笑笑随手把副券递给了我。老伴儿和我都很高兴。
白马寺半价票(正面)
白马寺半价票(背面)
进了检票口,里面很开阔,倒是老伴儿想着淘票的事,她向广场右侧的一个垃圾箱走过去,还真的有货,看样子是检票员刚刚把检过票的副券类当做垃圾倒掉的。全价的和半价的票淘了十多张,而且品相都很好,就是门券和副券都是分离的。心里便想,回家可以和几个券友们分享了。
白马寺全价票(正面)
白马寺全价票(背面)
佛教的魅力,是在解决了众多的生死轮回的主张和宗义后,并被众多受众认可的情况下广泛传播的。其中有许多公案的中外故事流传,以佐证一心向佛的信徒们膜拜。象“一苇渡江”、“拈花一笑”、“一针投水”等等。比如“风幡之动”的故事就曾引起我的好奇和思考。说是仪凤元年(676年)慧能来到广州法性寺。那时,法性寺的主持叫印宗,擅讲《涅槃》。一天,印宗法师又大开讲席,四方僧人闻风前往,慧能也加入了听讲的行列。到了薄暮时分,空中突然起了大风,将寺院中的幡旗吹得上下飘扬,呼呼作响。这时,一位僧人指着飘扬的幡旗说:“那是风在动。”另一位僧人则反驳说:“那是幡在动。”于是二人各持己见,“风动”“幡动”地争执起来。旁边的慧能听到他们的争论,便说:“二位别争了,那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此语一出众僧大惊。印宗法师急忙将慧能延至上席,问道:居士,你的见解极有见地,可以请你谈谈佛法吧?慧能道:“善根有两种,一种是变的,另一种是不变的。佛性是超乎变与不变,善与不善的。”这让我记起了台湾著名高僧圣严法师说过的话,大意是这样的:佛教广布的教理,有人说他是唯心主义的,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我倒是认为佛法是介乎唯心和唯物之间的教理。也就是说,他既不是唯心的,也不是唯物的。这即印证了禅宗“直指人心”的味道。更深的道理我说不上来,但相比之下,“风幡之动”和圣严法师的话,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白马寺山门古朴雅观
白马寺坐北朝南,为一长形院落,4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 主要建筑在南北中轴线上有五重大殿和四个大院以及东西厢房。整个寺庙布局规整,风格古朴。寺大门之外,左右相对有两匹石马,大小和真马相当,这是两匹宋代的石雕马,身高1.75米,长2.20米,作低头负重状,很是形象。
走进山门,西侧有一座《重修西京白马寺记》石碑。这是宋太宗赵光义下令重修白马寺时,于淳化三年(992)刻碑立于寺内的。碑文分五节,矩形书写,人称"断文碑"。山门东侧有一座《洛京白马寺祖庭记》石碑,这是元太祖忽必烈两次下诏修建白马寺,于至顺四年(1333)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刻碑,立于寺内,人称"赵碑"。
钟鼓二楼相对而立,马寺钟声悠远,释源鼓音绵长。
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每座大殿都有造像,而且多为元、明、清时期的作品。
天王殿内的护法神韦陀 慈航普度的观世音菩萨
大雄殿的古朴与华美。
天王殿为单檐歇山式,东西面阔5间,南北进深4间,内供明代夹纻弥勒佛像、泥塑四大天王像、韦驮天将像等;大佛殿为单檐歇山式,内供一佛,文殊、普贤二菩萨,迦叶、阿难二弟子,二供养人,观音菩萨等塑像;大雄殿为悬山式,内供释迦、阿弥陀、药师"三世佛",韦驮、韦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23尊元代夹纻造像,韦力天将泥塑像等;接引殿,硬山式,面阔3间,进深2间,内供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菩萨像。
上面提到的夹纻造像,我给大家普及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承德外八庙的第一座寺庙溥仁寺的佛像也是使用夹纻法塑造的。夹纻又称夹纾、挟纻。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夹纻漆像又称为"脱胎夹纻",大都是用来塑造雕像,可以说是最早的翻模技术。由于立体塑像其造形不是几何的圆或方形,因此用木胎反而费事,所以是以泥土为胎,先将完整的造形以泥塑作成,之后再以纻麻及生漆调瓦灰层层交错。由于生漆加上细瓦灰具有水泥般的坚固强度,犹如建造房子,纻麻就是钢筋,生漆瓦灰即是水泥。当纻麻与生漆纵横交错五至六层后,待其干固,便将泥形土胎挖出,于是成为内心中空的生漆造像基形,表面再以生漆调色加以打磨装饰。夹纻制像因质量轻盈,便于携运,我国早期的脱胎夹纻佛像大都流落国外,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及西雅图博物馆各藏有唐代的夹纻脱胎佛坐像。唐天宝二年,扬州大云寺鉴真和尚东渡日本传法,夹纻造像之法由此传入彼邦,鉴真和尚之像,迄今尚存于日本奈良唐招提寺。
位于清凉台之上的毗卢阁为重檐歇山式,“狮密”匾额高悬。
内供毗卢遮那佛及文殊、普贤二菩萨。两侧是木雕的千佛壁龛,所供佛像均是以香灰等原料塑造而成的,共计有5056尊佛。
清凉台为摄摩腾、竺法兰翻译佛经之处。东西厢房左右对称。整个建筑宏伟肃穆,布局严整。
佛教在中国扎根、传播最初的二百年间,整个过程都与白马寺息息相关。这里是中国第一次西天求法的产物,是最早来中国传教弘法的僧人的居所;这里诞生了第一部中文佛经和中文戒律,产生了第一个中国汉地僧人。总之,白马寺是与中国佛教的许许多多个"第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让它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我瞻礼在中国佛教之源头,心中自有一种多年夙愿被轻轻熨平的感觉。舍不得走,还不得不走。又回到山门,我把手里的相机又一次递给老伴儿说:再给我照一张……
2019年3月5日于承德南园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