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与众不同的观展函
文/图 上海 于志昌
凡进入旅游景点或展览场所的凭证,一般都称为“门票”,这枚由上海交通大学举办的“笺之语--上海交通大学收藏名人手札撷英展”入场凭证的称谓与众不同,不称门票,称观展函,必将收到门票收藏界的关注。
这枚上海交通大学收藏名人手札撷英展观展函,函幅7厘米×16厘米,正面为深紫底色,信函格式,底部印有各位名人,如冯玉祥,蔡元培,杜月笙,胡适等人的签名,左侧是笺之语三个字,笺,信札的意思。右侧印有参观日期、时间、地点和二维码。背面印有展览介绍和“抚一纸情怀,书一片心声”,设计规范,突出主题,印制精美,内涵深远。特别是“观展函”称谓,不落俗套,别有新意。“函”者,信也,意为通知你,欢迎你,邀请你前来观展。称作观展函,似乎市场商业味少一些,文化和谐气息多一些,富有传统的人情味,符合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这枚观展函,可见这枚门票设计人员的用心和创新,也体现了海派门票的设计特色。
难见的火车票上的姓氏(六)
文/图 阚思聪
阙氏:中国罕见姓氏之一,读作què,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359位。今全国阙氏人口约为四十万五千余人,据《风俗通义》载,阙姓以地名为氏,这是阙氏的主要得姓起源。阙是古代的一种建筑物,通常建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一般都是左右对称的装饰用的建筑物,能反映该家族的地位和势力。阙氏原流可追溯至距今3700年前夏桀王时,各地《阙氏谱》均载:"本姓系关龙逢之裔。"史载:桀无道为酒池肉林,龙逢极谏,桀囚而杀之。龙逢遇难后,其裔孙历经商、周两朝,离夏都安邑沿黄河向东逐渐迁徙,在鲁襄公后期,弁公才到达鲁国曲阜县昌平阙里(今山东省曲阜县城内孔庙东侧阙里街)。阙姓是以弁公为一世。弁公到达阙里的时间约在公元前550年。公元前549年,孔母携孔子(当时三岁)也到阙里定居,与我族为邻。阙姓各地宗谱均认定阙弁为阙氏的始祖,从中可看出阙是以地名为姓。弁公定居阙里后,至10世安承,在汉文帝(公元前179-公元前158年)时授车骑将军,因伐楚有功,封下邳英尉侯,钦赐下邳为我族食邑,阙氏族人遂占籍下邳。
一、源于地名:出自夏王朝时期,大夫关龙逄的后裔,关龙逄遇难后,是阙党童子的后裔迁入阙里,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阙氏为以地命氏,而且是阙氏的主要得姓渊源。
二、源于阙巩国:出自商末周初的小国“阙巩”,盛产优质铠甲“阙巩之甲”而闻名,此国的王族以及国民以“阙巩”、“阙门”为氏,后简化为单姓阙氏。
三、源于鲜卑族:出自东汉末期,鲜卑官职“阙机(掌管牲畜)”、“阙居(掌管营帐)”,之后逐渐形成鲜卑部落,首领多以“阙机”、“阙居”为氏,隋、唐时期逐渐融入汉族,以阙为姓。
四、源于突厥族:东突厥:出自唐朝时期,后东突厥毗伽可汗之弟,“阙特勤”,姓阿史那氏,任左贤王,掌管突厥兵马,协助毗伽复兴突厥,主张与唐修好,曾遣使入唐朝献,殁后唐遣使吊祭,为其立祠制碑,现头像与碑均已出土。745年,阙特勤后裔白眉可汗被回纥部骨力裴罗所杀,东突厥灭亡,可汗家族 "阿史那氏",彻底丧失了草原统治地位,其遗孀及后裔率众归唐,后逐渐融入汉族,以阙为姓。西突厥:出自隋末唐初,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之弟,“阙达度”,姓阿史那氏,隋末时期,随兄同入中国,归附隋朝,屯于会宁郡放牧,拥有约三千匹雄马,自立为汗,称为“阙可汗” ,隋灭,又随兄归附于唐,之后被李轨击败消灭,其兄不久被东突厥始毕可汗杀害,后唐太宗追封官职、具礼安葬。该支"阿史那氏" 后裔,在融入中国的过程中,或以史氏、阙氏为姓。
(原载于《门票寻踪》第14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