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枚“中国茶世界展”门券,展示的系北京国际茶业展、北京马连道国际茶文化展和梧州六堡茶文化节展。券面设计新颖而独特,三大展都有独树一帜的标志,券面正中左侧印有“中国茶世界展”字样,右侧印有素净的茶壶一把,下衬两片茶叶,有点诗意;前方有一茶碗,内有浅黄汤水,上浮茉莉花一朵,使人闻到一股茉莉花茶的芬香(见照片一)。其背面印有四大著名茶庄:品品香、吴裕泰、张一元和老记大红袍(见照片二)。看到大红袍字样,想起“毛主席赠尼克松四两大红袍的故事”,今讲给朋友听。
武夷岩茶产自福建武夷山,属半发酵的乌龙茶。中晚唐时期,武夷岩茶就有了名气,到了宋朝成了宫廷贡茶,只有王侯将相才能饮到;当时,大文豪欧阳修有幸得到一小罐武夷岩茶,欣喜若狂,立即吟长诗一首:“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乃知此为最灵物,宜其独得天地之英华。”
大红袍茶是武夷岩茶中最负盛名,是中国名茶的奇葩,有“茶中状元”之称,是武夷岩茶之王,堪称国宝。大红袍诞生于明朝洪武年间一个传说故事。一位举人丁显进京赶考,一天,天气炎热,因长途跋涉,疲惫不堪,不幸晕倒在路旁。天心寺一位僧人采茶归来,将昏迷的那位举人带回寺中。方丈发现是中暑了,命小和尚煮茶给他服用。没想到喝过一碗,举人很快清醒,在寺中休息了几天,就重新走上赶考之路。
举人丁显殿试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他未忘记那一碗茶救命之恩,衣锦还乡途中,专程到天心寺答谢方丈。方丈是位慈悲之人,把功劳推给了茶树,于是带他到九龙窠的岩壁处茶树旁。状元脱下红袍披在了茶树上,并行礼叩谢,“大红袍”由此得名。
明成祖时,大将胡潆来到武夷山,听了状元报恩的故事,很受感动。回京后,还带了一些茶叶献给明成祖,成祖品尝后,赞不绝口,封天心寺为天心永乐禅寺,正式册封天心寺茶为“大红袍”。从此,“大红袍”遂为万茶之尊,名扬天下。大红袍成了武夷岩茶的代名词。清朝时,寺中僧人扦插移植大红袍茶树,有6棵存活至今,成为大红袍的鼻祖。300多年来,产自这6棵母树的大红袍,成为中国最名贵的茶叶类之一。价格也非常昂贵,民国时期一斤价值64块银元,折当时大米4000斤。前些年,有九龙窠母树大红袍茶拿到市场拍卖,20克竟拍出15.68万元的天价。
那是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毛主席把四两大红袍作为珍贵的礼品送给尼克松。尼克松有些纳闷,对泱泱大国怎么这样小器,不免心生疑惑。此时,在毛主席身边陪同的周总理察觉到尼克松迷惑不解的神情,马上迎上前解释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尼克松听了更加不解:“是怎么回事?”于是周总理指着精美罐子中装着的大红袍 ,对尼克松总统说:“总统先生,武夷岩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每年所产不及一斤。主席只有八两,则送给您四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尼克松一听,觉得周恩来说的既幽默又风趣,才知道手中的四两大红袍之珍贵,对主席肃然起敬,并深感荣幸。这四两“大红袍”成为中美建交的创奇礼品,也传为一段大国建交佳话。
2009年,我也有幸获赠一盒大红袍,那年,我应保定市委宣传部之邀,和另一位同志在保定直隶总督署接待全国著名青年歌唱家谭晶一行重走“进京赶考”路,路经保定的活动,8月22日至23日,还应邀参加在北京慕田峪长城举行的“为祖国祝福,和谐之声—谭晶长城独唱音乐会”。谭晶赠送我俩每人一盒“大红袍”茶(见照片三)和画册,倍感珍贵。音乐会结束后,谭晶在冷餐会上还单独接待我俩,并拍照留念。
结束语:2007年,为了保护这6棵大红袍母树(有说现只有3棵)政府宣布禁止采摘。如今市面上的大红袍茶均由母树扦插种植而来,虽然是年轻茶树所产,也非常珍贵,都以入口滋味醇厚,饮后齿颊留香,极富质感而闻名,受到人们的喜爱。
朋友,待看下一个传说故事,且等老叟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