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吴中太湖旅游区
太湖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天然的历史文化博物馆。吴中太湖旅游区位于苏州市西南隅的太湖之滨,以太湖为主线,囊括太湖古镇、古村、古岛、太湖丘陵、太湖自然村落和历史人文景观等因素,包括“中国碧螺春之乡”东山景区,“天下第一智慧山”穹窿山景区和“苏州最美的山村”旺山景区、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以及周边太湖公园、西山景区、光福景区等8个景区、景点,是以“太湖”为主线的“5A级景区”。
东山景区全称洞庭东山,古称胥母山,位于苏州城西南,它是延伸于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三面环水。是国家一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苏州市旅游名镇。
东山松园弄内近代仿古建筑—春在楼,宅院座西向东,取"向阳门第春常在"之意,俗称“雕花大楼”。宅院面积5500多平方米,有照壁、门楼、前楼、后楼、附房等。建筑集砖雕、木雕、金雕、石雕、雕塑、彩画、壁画、匾额为一体。雕刻内容多为三国演义、二十四孝、八仙、福禄寿三星、和合二仙、牛郎织女等民间故事,美妙绝伦,堪称东方建筑的博物馆。
陆巷古村位于东山西麓中部,是迄今吴中古建筑群中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一个村,其中,明代建筑遂高堂、会老堂、晚三堂、双桂楼,明基清建的惠和堂,清建的三德堂等,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艺术价值。
东山太湖之滨的启园,俗称席家花园,是苏州独有的借景于真山真水,并依苏州古典园林格局规划、建造的私家园林,以明代王鏊所建“招隐园静观楼”的意境风貌精心设计,整座园林寓意深邃,尽得湖山之胜、之美。园中的古杨梅树、古柳毅井以及康熙到东山的御码头,被称为启园三宝。
穹窿山景区地处姑苏西部,苏州第一名山,主峰“箬帽峰”,海拔341.7米,山势雄伟,苍松翠竹。穹窿山历史悠长,集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于一山。古代大军事家孙子隐居在此,写出中国历史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清帝乾隆六次临山,留下无数趣闻轶事;西汉大臣朱买臣,曾在此砍柴、读书;抗金名将韩世忠与部下于此观景赏月。景点有孙武隐居地、《孙子兵法》的诞生地—孙武苑、朱买臣读书台、望湖园、上真观、乾隆御道、洞天福地、宁邦寺、玩月台、御湖等。
铁竹亭是为了纪念穹窿山比较有名望的道者施亮生而建,他是上真观的开山祖师,道号铁竹道人。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对联:“修竹崇兰,静观其趣;和风朗月,足畅斯怀”。
上真观坐落在三茅峰。清朝末年,上真观有宫殿轩阁四十余座。日军占领苏州时,遭受日侵略者肆意破坏,“文革”期间,殿宇全毁。1978年后,获得复兴和发展。
乾隆皇帝曾经六下江南,都到过穹窿山,御湖原来是一无名湖泊,但因乾隆皇帝驾临穹窿山时,都要经过苏福运河到善人桥御湖后弃舟登岸,御道是砚华石铺成的小道,也就是乾隆御道,御湖中还有迎驾亭。湖心的龙涎瀑布,是苏州地区最大的人工瀑布,高18米,宽45米。
旺山景区位于苏州城西南,真实展现“吴中生态绿园,旺山诗梦乡里”的田园梦境,包括钱家坞农家乐、耕岛农事参与体验、农业观光园及尧峰山登高揽胜等景区。
宝华寺又称宝华禅寺,在旺山村薛家湾宝华坞。始建于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位于环太湖景观大道中心区,全长2公里,游客中心占地面积约119.5亩。太湖公园主要有“栈桥探幽”、“芦荡迷宫”、“悠然双亭”、“风车堞影”、“八仙过海”、“鸥鹭栖归”、“渔舟唱晚”、“落日听涛”等八景。
吴中太湖旅游区中著名景点还有:
三山岛位于苏州城西南的太湖之中,由北山、行山、小姑山组成,一岛三峰相连而得名。风光旖旎,有“小蓬莱”美誉。有板壁峰、十二生肖石等奇异石景,还有被称为“三山文化”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及哺乳类动物化石遗存。
紫金庵又称金庵寺,位于苏州东山镇以西,唐贞元年间废后复建,至今已有1400的多年历史。大殿左右两壁十六尊泥塑彩绘罗汉像,相传为南宋雕塑名手雷潮夫妇作品,姿态生动,堪称古代雕塑艺术精华。大殿三尊如来佛,形制古朴,在同类塑像中所少见。殿内“慧眼”“华盖”“经盖”被称为“紫金三宝”而著称于世。罗汉堂后面的净因堂全用楠木建成。
西山是太湖中的第一大岛山,俗称洞庭西山,古称林屋山。太湖72峰有41峰在西山,主峰缥缈峰海拔336.6米,是太湖山水的精华所在,常隐于云雾之中,缥缥缈缈,似仙山隔云海,如霞岭玉带连,“缥缈晴峦”为西山八大胜景之一。峰顶有一形似鹰嘴的巨石,上刻“缥缈峰”。相传夏禹来此治水,吴王夫差偕西施在此消夏赏月。吴越交战,留下烽燧墩,战船码头等古迹。秦末汉初,“商山四皓”在此避乱隐居。东晋南北朝,建有三庵十八寺。还有石公山、太湖大桥、林屋古洞、罗汉寺、太湖梅园等。
林屋洞位于西山镇东北,林屋山西部。道教称林屋洞为第九洞天,别称“天后别宫”。林屋洞为石灰岩地下厅式溶洞,面积18公顷,洞内广如大厦,立石成林,顶平如屋,故称林屋,在洞天世界独树一帜。洞中有洞,洞洞相连,深幻莫测,扑朔迷离。山顶驾浮阁,高24米,八面三级,琉璃攒尖式,为赏梅胜地。农历正月登阁,可见千亩梅花疑若雪海,清香升腾。“林屋梅海”为吴中胜景。
石公山位于西山岛东南端,三面环水,一面倚岭,为赏月佳处。山前原有巨型太湖石,状若老翁,故名“石公”。名闻天下的太湖石就主产于此,北宋末年,朱勔大办“花石纲”的太湖石即主要采于这一带。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珍贵的诗词、游记和摩崖石刻,为石公山增色添辉。还有桔香亭、御墨亭、烟雨山房、归云洞、印月廊、浮玉北堂、翠屏轩、移影桥、来鹤亭、断山亭、夕光洞、览曦亭等景点。
光福镇有25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的邓尉山麓,是一座嵌入太湖的半岛,风光旖旎,自有“湖光山色,洞天福地”之美称。光福湖岸线漫长,形成了“中国内湖第一渔港”。光福是传统工艺之乡 ,苏绣的发源地之一,精湛的雕刻工艺巧夺天工。
光福邓尉山坞,邓尉梅花甲天下,是我国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每年二月,梅花吐蕊,暗香浮动,形成“登楼观梅、入园探梅、进廊揽梅、登山赏梅”四大赏梅景点,故名“香雪海”。有 “香雪海”摩崖石刻和乾隆皇帝探梅御诗碑刻。司徒庙是香雪海景点内的重要景观,原是祭祀东汉司徒邓禹的祠堂,相传东汉大司徒邓禹晚年隐居于此。庙里供奉邓禹塑像,院内有当年邓禹种植的汉柏四株,已历1900余年,清乾隆帝下江南巡视曾多次观赏,并赐四株古柏为“清、奇、古、怪”,洵为天下奇观。明代《楞严经》、《金刚经》石刻保存在庙内。
铜观音寺原名光福神寺,被誉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始建于梁代天监二年(503年),现存殿宇是清道光十二年(1813年)建筑。寺内殿宇富丽堂皇,廊壁碑碣古香古色;寺后亭、台、池、榭、点缀雅致。光福塔位于光福镇塔山上,建于梁朝大同年间(535-546年)。塔呈方形,7层,
高20多米,砖木结构,外观古朴。若登塔顶,放眼天平、灵岩诸山,仿佛近在咫尺。
天平山位于苏州古城西南,太湖之滨,是太湖的核心景区,有“吴中第一山”、“江南胜境”之美誉。天平山海拔 201 米,占地面积77公顷,顶平正,可聚数百人,故名。山势峭峻奇险,系北宋名臣范仲淹先祖归葬之地。天平山向以“红枫、奇石、清泉”三绝著称,有“天平红枫甲天下”之誉。山腰钵盂泉,醇厚甘冽,相传茶圣陆羽品评为“吴中第一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