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意义在于带着一定的文化理解去解读和体验一座山、一道河流、一个城市、一个国家。
——《旅游天地》
春临博野梨花白
骑行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与道同者,临山亲水、赏花寻幽、探古迹问民俗,游名胜尝美食;体力与潜能的激发,心情的愉悦,思想的飞升;喧嚣难以逃离,且寻一方净土,卸下心中块垒,以释放以清静以沉淀……
2019年3月31日,骑友相约到博野县沙窝村、冯村欣赏梨花美景。按照已经制定好的骑行路线,早晨八时许,从保定市市区朝阳路出发,由省道231线经清苑县的张登、温仁两镇,下县道316线,经小店镇抵达博野县城小憩。再转省道382线,用时两个多小时直抵位于县城西部十余里的沙窝村与冯村。
位于省道382线旁的街边公园矗立的地名标志石
博野县,为保定市所辖24个县(市、区)之一,距保定市50余千米,位于冀中平原的腹地,因位于博水之野而得名。其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明代著名史学家刘吉,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当代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的故乡。境内古迹众多,有西汉蠡吾城遗址,明代的还金井及碑刻,唐代的兴国寺石塔,清代颜元祠堂等等。当地特产博野鸭梨驰名中外,非物质文化遗产“帽儿舞”被称为民俗文化的活化石。
途经博野小店镇,路旁东侧的博野县第二区革命烈士纪念塔。
1946年1月,为纪念抗日英烈而建。塔高约8米,内有青石碑一座,身有铭文,为县文物保护单位。杂乱的小广告贴于其身,令人不无愤慨!
(此照片为骑友提供)
沙窝村建于唐代,建村伊始就引种当时祖籍晋州的唐朝名相魏征亲手培育的优质鸭梨品种。明清时期栽培日盛,至清康熙年间已形成规模种植,沙窝及周边千株以上的梨园随处可见。至今沙窝村仍保留着近万株的距今250年以上的鸭梨古树群。
虬枝犹苍健,枝头酝新蕾。
博野县重点保护树木——古梨树王(此照片为骑友提供)
塔映青天,蕾向阳。(此照片为骑友提供)
向阳花木易为春
“欺雪梨花白”,未觉唐朝诗人丘为《左掖梨花》中的“冷与艳”,更无“桃之夭夭”,却似有“鸭梨碰齿梨汁出,清,甜,淡淡的、丝丝的柔香充溢唇齿舌间”之感!缘时过、境迁、情移之故吧!
偌大的梨园,虽只有早开的鸭梨品种花开正盛,却也醉于天蓝、醉于梨花之白了!
老树已无干,以水泥柱之。斑驳之皮尚存,仍供养着新枝,开花结果。黝黑的虬枝,老而未折,似与时空对话:我要再活五百年!
冯村的老梨农正守护着这片梨花早开的梨园
(文中所用照片除标明出处的,其余皆为作者手机拍摄)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了解了沙窝、冯村两村的历史和梨园的栽培史。虽然每年的梨花节成了博野的旅游名片,但是老人也感慨:政府虽然大力提倡保护梨园古树,严禁个人随意处置这些古树,但是相应的投入不足。同时也面临着梨园的管理后继无人的窘境,梨树的管理需要技术,费工费时,年轻人已不愿意从事此业了,所以产出并不乐观。老人唏嘘到:开花时节热闹几天,梨树挂果销售时,问津的人却很少。不易啊!
临近中午时分,与老人话别。在骑出沙窝梨园的路上,见有关人员正在为将要来临的梨花节而忙碌着,愿千年古县博野的梨花节这张名片越来越响亮!让更多的相关产业和村民梨农得到更多的实惠,把梨花节办好并延续下去!
由于骑行线路的安排,未能到博野其它人文古迹处游览,最遗憾的是没能拜访参观毛泽东主席曾盛赞的清代思想家、教育家颜元故里,位于博野北杨村的颜氏祠堂。
(附一张我们骑行群部分骑友以前的合影照,骑友们不会介意吧!)
河北保定 张文革
2019年4月27日雨初稿
2019年5月1日夜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