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平遥券花香 繁花似锦绽芬芳
—— 从平遥门券邀请展看全国门券收藏展览的发展方向
保定 陈明新
2017年九月,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平遥古城人心鼎沸,她伸出友情的双臂,拥抱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来迎接自己申遗成功二十周年的喜庆日子。在各种媒体先行报导的摇旗呐喊声中,备受券界关注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全国世遗旅游门券邀请展暨平遥古城申遗20周年全国旅游门券文化研讨会”终于在坐落于平遥古城中心街区的“中国推光漆器博物馆”拉开了序幕。
(一)平遥地方门券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参展作品中,胡保平老师的《门券见证古城旅游腾飞——平遥旅游景点发展概览》专辑理所当然要唱主角戏。借助天时地利人和,胡保平老师多年竭尽全力收集的平遥门券,几乎涵盖了平遥从1979年双林寺开放以来,尤其是申遗以来,古城所有的旅游景点及各个时期的系列门券,而且,多数是崭新的全品券。更为罕见的是,其中还有许多昙花一现的民营景点,所使用过的门券也都有收藏。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些官方机构未曾统计,也没有资料的小景点,在这部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它们的门券实物。另外,这部作品还展示了历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平遥中国年”等节庆活动的开幕式、闭幕式、颁奖晚会等各种活动的门券、请柬、证件等系列凭证,真实地见证了平遥古城旅游事业欣欣向荣的发展历程,洋洋大观56个展板,占据了两个展室。而且全部采用了亚克力板压盖藏品,不锈钢钉帽美观亮眼的陈展方式,彰显高端大气,令人叹为观止。
紧随其后的两部反映山西世遗的作品是山西周新娥老师的《石雕艺术的瑰宝 —— 大同云冈石窟》和白纪元老师的《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作为第三展室的领头作品,利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和精美的门券,图文并茂有声有色地介绍并赞美了山西的世遗项目五台山和云冈石窟。
山西人说山西事,山西人唱山西歌,三位山西老师用三部反映山西世界遗产的门券展集作品,来说山西,赞山西,笔者相信:2017年的平遥券展盛事必将在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系列活动的发展史上铭刻在册。
(二)邀请展品水平高、质量佳
在这次中国世遗门券收藏邀请展览活动中,在重点展示平遥门券专辑的同时,还在全国券界广泛征集世遗主题的作品。用门券收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为宣传平遥申遗成功二十周年庆典活动擂鼓助兴。
除了三部山西作品,其他参展的门券主题作品,主要是选自门券收藏研究网举办的全国主题竞赛中荣获高奖的优秀作品,共计24部45框。这些受邀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优秀门券收藏作品,种类齐全,创作风格各异,编组形式各有特色,部部都是精心构思、故事完整,章节均衡、文字精炼,选材精湛、版面精雕,图文相配、相得益彰。这些作品基本代表了目前门券展集编创制作的领先水平。它们以门券这个全新的表现手法,站在不同的角度,通过不同类别类型的编创方式,涉及中国目前在册的52处《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景区(景点),多达36处。简单说,凡是收取门券的景区(景点)全部涵盖。其中包括唯一荣获大金奖的《世界遗产陕西卷(第一册)》,该作品利用陕西兵马俑博物馆早、中期使用的具有代表性成套门券做素材,在研究各个时期门券发售情况的同时,还对博物馆中的三个兵马俑坑、秦陶俑、铜车马等国宝级珍贵文物做了全面解读,图文并茂,知识性和研究性极高。这也是继山西胡保平老师的高奖作品《双林寺门券考证》出世以来,又一部登台的高水平传统作品,可圈可点。
笔者曾不止一次地呼吁,要重视传统作品的编创,这次平遥展览,一改过去全国性门券届展,专题作品独揽天下的单一面孔,出现了以传统作品和专题作品平分秋色的大好气象。除了胡保平老师的平遥专辑和宿景周老师的兵马俑作品外,另有河北张全保老师的《易县清西陵》、杨永军老师的《遵化清东陵》和郑航宇老师的《承德避暑山庄》等三部传统作品紧随其后,也来争相助阵。看到这几个景点的那一枚枚极少露面的早、中期门券,十分养眼,直呼过瘾。
当你缓慢步行在各个展室参观时,你既可以看到故宫天坛的壮丽辉煌,又可以体验长城运河的气贯长虹;你既可以贴近四大园林的湖光山色,又可以享受古村古镇的玉宇琼楼;你既可以欣赏祖国名山大川的无比魅力,又可以亲闻山东三孔的历史渊源;你既可以洞察南方喀斯特地貌的鬼斧神工,又可以设想新疆天山的传奇色彩;你既可以心领石窟艺术的巧夺天工,又可以神会杭州西湖的人间胜地;你既可以远观黄龙九寨的凡人仙境,又可以近瞧四川大熊猫的可亲可爱;你既可以遥望福建土楼的人类智慧,又可以侧耳细听丝绸之路山长水远的驼铃声声 …… 。一句话,感受中国世遗文化的神奇,更让我们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自己的母亲。
另外,在本次参展的作品中,都兴水老师的《数序世界遗产景观》和陈捷老师的《方寸尽显世遗之美》两部作品,属于综合类型的作品,为此,组委会特别安排这两部作品,紧随山西的展品排序,一个打冲锋,一个押后阵,使得展场布局更显得完美无缺!
还要特别感谢的是参与本次活动的,还有几位高产作品的老师,他们为了这次活动做出了精心的付出。其中王述育老师送来五部作品,都兴水老师送来四部作品,郑航宇、马明言和宋振清老师各送来两部作品。其中北京的宋振清老师已经是八十七岁高龄的老人了,他人老心不老,耄耋之年刻苦钻研用电脑编创制作门券展集,而且水平质量非常棒,受到广大券友的敬佩和赞叹。
(三)浅议今后全国门券收藏展览的发展方向
1. 全国门券展览应是高水平券集作品的大聚会
笔者认为:无论是哪个基层单位组织举办的门券展览,只要冠名“全国”二字,就要尽最大能力征集“高质量”、“高水平”和具有“代表性”的参展作品,还要尽可能征集在全国同类作品中具备“领先水平”的展集,否则,就失去了“全国”展览的本质意义。组织者一定要回避为了展览而照顾或拼凑参展作品的做法,确有例外,可以适当增加特邀类和荣誉类等不参加评审的作品。
2. 全国门券展览的参展作品应该种类齐全
根据最新版《全国旅游门券收藏展览评审规则(2018)》的分类标准,我们一定要重视传统藏品类和研究类作品的编创。这次平遥展览,一改过去专题作品独揽天下的单一面孔,出现了以传统作品和专题作品平分秋色的大好形势。
另外,参加平遥展的作品版面,几乎都做了艺术编排处理,绝大部分用彩色贴片制作的作品,基本都能做到主题突出、编排均衡,配图配色淡雅适度,大大地提升了券集作品的文化和艺术属性。
3. 全国门券主题展览应有高水平的非主题特邀作品参展
借鉴世界和全国的历届集邮展览,凡是冠名一个或多个主题的展览,除了主题作品唱主角戏外,还应在突出主题的前提下,选择能够代表当前水准的各个类别类型的高精尖作品。简单说,名则“主题展览”,实则“综合性展览”。只有完整性地体现参展作品的齐全门类,才能达到“全国性”展览的现实意义。
令人振奋的是,曾经参加当年夏季“人说山西好风光”第八届门票收藏交流会的四部特邀作品再次受邀来到平遥,组委会为这些特邀的精典作品,特设专室专柜单独展出,为这次活动再次增光添彩。其中上海郭效文老师的传统作品《上海博物馆 —— 从门票看上海博物馆的变迁》,将上海博物馆近百年所使用的门票作为重点题材,为我们展示了上海博物馆八十年来的变迁与发展历史。上海熊伟老师的传统作品《十里洋场,浮光掠影》,全部用民国时期的各种老门券,展示了解放前上海十里洋场的光怪陆离。既有民族报业、教育、娱乐的方方面面,也有外敌侵略、醉生梦死的畸形场面,一枚枚泛黄的藏品,讲述了幕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其中最早的券品至今已越九十年。
另外,天津王述育老师的《进京赶考》和上海唐军民老师的《军民鱼水情 共筑中国梦》专题作品在讲述爱国主义故事的同时,重点突出珍、稀、老门券素材,除了让你们感受作品内涵深刻之外,珍罕藏品的集中展示,绝对让你耳目一新,令人赞叹。
4. 平遥券展的实践证明,全国性门券展览,先经过网上初审,再进入现场展示和评审的程序,值得推广。
如此做法,尤其是作者可以倾听各种渠道不同声音的评议,总结各个方面的建议,有利于门券展集的创作和编制不断发展、不断创新,可以快速提升正式参展作品的选题、计划、编排和制作的修改质量。一句话,平遥券展,值得借鉴。
5. 门券收藏展览的评审工作应尽快走上正轨
经过各界朋友近十几年的不懈努力,截止目前为止,全国性券展的评审规则愈加完善,高奖作品的成色也愈加纯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券界三十多年来,始终没有形成科学完善的评审员选聘和培训制度。临时选聘的评审员,由于对展品的选题、计划、编排和制作的理解差异,造成评审水平的参差不齐。另外,评审员的回避制度也应完善,人情面子也往往干扰评审质量。
所以,为了保证参展作品的评审质量,要尽快完善评审员的选聘和培训制度,这一问题,更应引起券界高层领导的重视。
(三)结 语
总之,能够在平遥现场亲眼目睹这些争奇斗艳的精品门券展集大荟萃,完全可以体会到券花绽放、繁花似锦的美好心情。一句话,参观平遥展览除了大开眼界,就是赞不绝口。相信平遥券展会给每一位到会的朋友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它将为今后继续带动大众门券收藏文化向更高水平发展做出积极的引领作用,也将在门券收藏文化事业大发展的历史上,铭刻下浓重的一笔。
平遥券展,声震寰宇,意义深远!
2019.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