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嵩阳书院
罗文湘
十大中华魅影,第五站走进嵩阳书院。嵩阳书院位于嵩山风景名胜区的嵩阳景区,门票上的画面是新修的牌坊式建筑,仪门上书“高山仰止”四个金漆大字,“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是出自《诗经. 小雅. 车辖》,比喻崇高的品行,仪门旨在提醒学子,注意言行举止,切勿失礼,这是中国礼文化的要求。
走进嵩阳书院,仿佛走进了中原文化的长廊,聆听导游的讲解,探访千年文化圣地,了解书院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品读中原文化的魅力。
嵩阳书院是我国古代高等学府,它与河南商丘的应天书院、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并称我国古代四大书院,是我国创建最早、影响最大的书院之一,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嵩阳书院历史悠久,它曾是佛教、道教和儒教圣地,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为嵩阳寺,当时是佛教活动场所,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更名为嵩阳观,为道教场所,唐高宗和武则天曾两次以这里为行宫,名为奉天宫,五代后周时(公元951-960年)改为太乙书院,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为嵩阳书院,成为传播儒家思想,培育英才的教育基地,宋代巨儒程颢、程颐在此创立“二程理学”,司马光、范仲淹、朱熹、韩维、李刚、吕海等都在此著书讲学。
嵩阳书院是一座集讲学、藏书、科举、祭祀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场所。经过历代的增建和维修,现有建筑布局基本保持清代前的风格,中轴建筑共分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中轴线两侧配房相连共有古建106间,多为硬山滚脊筒瓦房,古朴大方,与中原地区众多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的寺庙建筑截然不同,具浓厚的地方建筑特色,院内廊房墙壁上镶嵌有历代文人墨客题写的名家诗书珍品,其书法内容各具特色。
嵩阳书院大门门额横匾上书“嵩阳书院”四个大字,是登封著名书法家宋书范仿照苏东坡字体所写,书院在我国历史上以理学著称于世,景观奇特名扬古今,山峦环拱,溪水长流,松柏参天,环境幽静,而闻名书院主要文物有西汉的将军柏和唐朝的大唐碑,是游人必到的打卡地方。
嵩阳书院三宝之一“将军柏”,是中国最古老的柏树,人称“原始柏”经林学专家鉴定,树龄均有4500多年,在国內外享有声誉,据传汉武帝于元封年(公前110年)游嵩山时来到嵩阳书院,一进门见一棵高大的柏树枝叶茂密,随口封为大将军树,穿过二进院,又见一株柏树比大将军还要高大,因皇帝金口已出,无法改囗,只好封其为二将军,继续向里走,又见一棵更为高大的柏树,他便一错再错封为三将军,所以因它而起的典故“先入为主”至今流传。登封县内流传的一首民谣;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从此大将军认为自己不配当大将军,一直弯下腰来,到现在还没有直起来,三将军柏树在清初时被火烧毁,传说是大被封小气死,巍巍将军柏给嵩阳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和感染力。
笑倒大将军柏
二将军柏
书院三宝之中还有大唐碑,此碑是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刻立,当时嵩阳观道士孙太冲为唐玄宗李隆基炼丹治好病后不要任何赏赐,皇帝特为他立的碑,碑高9.02米,宽2.04米,厚1.05米,重80吨,通篇碑文1078字,它的书法艺术,雕刻图案,碑体造型被誉为该碑的三绝,碑制宏大,雕刻精美,素有嵩山碑王之称,是河南省现存最大的碑刻,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作,历经千多年的风雨侵袭仍旧光亮润泽,仅碑道部分就分为三层有十多吨重,当初人们是怎样把它放上去的,千百年来凡到嵩阳书院的游人都要提及智立唐碑,这个充满智慧的传说,未解之谜任凭观者去揣测……。
嵩阳书院除传授理学形成的重要地位外,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古柏,唐碑,石刻影响深远,书院作为历史文化的推动器,为培养人才和弘中国传统文化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慕名而来,感受先贤圣哲的魅力,追寻历史的痕迹,探究从前的故事,此行很有意义啊!
这次游书院,收获3枚门票。
请看下编:走进开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