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太原第一胜迹,幼时常游不倦。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大状易记,小形难识。时隔15年,机缘眷顾,太原文物局赠余2019年全年免费卡一张,得以欣然重游。
晋祠是个博物馆,此言不虚,以活物周柏为计,绵延至国朝新构,上下贯通三千余年,累盈积厚,文华蔚然。晋祠号称有三绝,其实远非如此,以点带面未免狭隘。扩大视界,感知无限。
晋祠位于悬瓮山下,主体建筑坐西朝东,穿过宽绰的晋祠公园则是它的古迹精华区。金人台的中央是孔雀蓝釉精致小亭,上面四角曾立北宋铁人4尊。完整性与年代性相论,它们不如登封中岳庙同类,但威猛豪气不失艺彩。
对越牌坊的后面就是金大定八年(1168年)的献殿,顾名思义,就是贡献美馔祭品的殿堂。其单檐歇山式,琉璃瓦覆盖,四周无墙,清风畅流。鱼沼飞梁是圣母殿前的水性装饰物,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十字梁桥,上通下达。成为大殿与献殿的缓冲景致,富有表情性变化。
圣母殿是晋祠的灵魂,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元明虽有修葺,但宋风荡漾。明间出七间,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盖,高19.5米,巍耸遗立。檐下八柱飞龙缠绕,虎虎生威,它也是中国之最-现存最早的木雕盘龙柱。殿中主祭邑姜,她是姜太公女兼周武王妻、叔虞母,自带光环。以领导为中心,四周有宦官、女官、仕女侍待,气场宏阔。
里面早期有52尊塑像,现存宋代41尊、明代补塑2尊,9尊毁于红色年代。细观宋塑差强人意,抛开唯年代论的狂吹,匠工手法不同,造就了的美丑落差,和法兴寺、崇庆寺、华严寺等相比,云泥立判。村姑涂脂多有草气,不过丑女妙龄也有相。
晋祠是个园林,是讲究风水的,水是山的血脉络,“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难老亭建于明嘉靖年间,下有“难老泉”,与介休鸑(yuè)鷟(zhuó )泉、洪洞霍泉等皆为三晋名泉。
自宋以后,叔虞同志由主供变成了附供。叔虞祠坐北朝南,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遗存,殿内左右为元代乐伎彩绘泥塑,每边7人,一边是持笛子、三弦、琵琶、笙等管弦乐团,另一边为打击乐队,手拿鼓、拨、镗等,琴瑟和鸣,共谱和谐之音。
大殿的两边为碑廊,有碑碣50余通。不经意间发现有宋元丰八年(1085年)吕惠卿的五言律诗《留题兴安王庙》诗碑,诗作属下品,书法属中品。这是他丁忧后,知太原府后所写。这位吕哥曾是王安石变法时的左膀右臂,最终和蔡京、秦桧、贾似道等走进了《宋史·奸臣传》。
《晋祠之铭并序碑》也是晋祠的重器之一,宝翰亭内的右边为老唐碑,左边为清代复刻碑。碑高1.95米,宽1.2 米,碑额上书飞白体“贞观廿年正月廿六日” 9字,字迹斑蚀,其无法和偃师武则天《升仙太子碑》碑额的飞白体美盎度相比。碑文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行书1203字,辞章华丽。据说碑阴有长孙无忌等七大臣的署名,可惜看不到。
李氏父子起兵太原,晋阳就是他们的龙兴之地,晋祠铭写于贞观二十年(646年),是李老板好嗨哦人生达到了高潮的时刻,帝国隆兴而自信,歌颂叔虞的同时,自我大唐的文治武功也值得新闻联播一下。“旧业已随征战尽”“长安回望绣成堆”很多人都把眼光落在皇上书法上,其实碑文的信息更值堪读。
十方奉圣禅寺在南边,原为尉迟敬德的别墅,后舍宅为寺。今天它的建筑看似完整,其实都是东拼西凑成的。山门是晋祠早期的景清门,过殿由汾阳二郎庙迁来,为元代建筑,大雄宝殿原属太原马庄芳林寺,为明代遗构。而山门后的南北厢房里是武则天圣历二年(699年)唐译80卷《华严经》石刻祖本,是从太原石经藏院搬迁和收集过来的,包括残石有130通。
舍利生生塔奉圣寺唯一的土著,也是晋祠最高的老物。今塔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的。高38米,八角七层,正南开一门外,其余各层各面均开门洞。这塔大概是中国匾额最多的塔了。
晋祠是本大书,依旧泛着价值张力,游赏的可以扩深,研究的可以增殖,这就是晋祠需要不断重游的理由。
晋祠的门票近年来都是马片,分淡旺季全价半价票,颜色也是以淡绿和米黄为主打,有些票面图案一样,但年份的编号不同,不细看难以区别。画面图案都是晋祠的值得一看的精品,似一款自我推介的软广告。
我收藏的晋祠门票很多,下面晒出部分门票以飨诸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