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县游(8)雁门关
雁门关位于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雁门关素有“九塞尊崇第一关”美誉,南控中原,北扼漠原,是中国古代关隘规模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作为古代中国北塞著名的边关要塞,雁门关亲历了民族融合的艰难历程,积淀了多民族的文化精华。作为历史上的著名商道,见证了古代边贸的兴衰,成就了晋商的辉煌。
雁门关由关城、瓮城和围城三部分组成,关城城墙高10米,周长约1公里。关城的东西北三面开辟了城门。门洞用砖石叠砌,青石板铺路,门额位置上均镶嵌了石匾。雁门关两侧群峰挺拔,山势陡峭,中间夹一小路盘旋曲折,穿城而过。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阵势。关城正北的山岗上有明清驻军的营房旧址,东南有练兵的校场。
雁门关是由恒山山脉阻隔的大同盆地和忻定盆地的咽喉之道,历史上这里是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角力的前沿,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说雁门关 “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雁门若失,则忻定、太原无险可守,三晋不保,又可南下进取中原。据有关统计,历史上发生在雁门关的战事达1700余次,如此高的频度,可见争夺的激烈程度和战略地位的重要性。
雁门关景区现存的建筑基本上都是2010年重修的,所以来这里主要是看关隘的险峻,来听历代汉家儿郎在此浴血奋战的故事。历史上这里战事不断,战国时代赵国李牧出雁门击破匈奴;秦蒙恬雁门出塞北击匈奴;汉高祖出雁门在平城被围;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霍去病、卫青、李广等将频繁出击雁门;隋炀帝雁门被围;李渊、李世民父子计退突厥;宋辽征战,爱国将领杨业及其杨家将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北方游牧民族风云变幻,而汉家将士为保江山前赴后继、才使中华传统绵延不绝。当年,毛主席路经代县时,曾和周恩来、任弼时专程兴致勃勃的游览了雁门关,指出:这里可是古代反对外来侵略者的关口要塞。并题写了“雁门关”三个字。
当你面对城墙上的古老战鼓,随风摆动的烈烈战旗时,耳边似乎听到了来自古代战马的嘶鸣和苍劲的号角声,这里不仅有古老的建筑,更有无数英雄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听着导游的讲解,你会为杨家将不畏强敌,前仆后继,血洒金沙滩,勇镇雁门关的英雄事迹所深深地打动。
随着近年来大规模的修复开发,雁门关已经打造成为长城文化、边塞文化、关隘文化的著名旅游区,形成了苍凉、凝重、雄宏、大气的边关特色旅游风情,展现了这座名关的历史作用和兴衰过程。
尾声
结束了雁门关的游览,下午四时,我们踏上了返程。在王维东会长的精心安排下,在两天的时间里,我们参观游览了代县八个景点,包含了一个世遗、四个国宝。以代县古城历史文化名城为中心,北线雁门关、南线赵杲观、西线白人岩、东线杨忠武祠“一心四线”五大重点旅游区悉数全览,领略了以“名关、名城、名将、名塔”为主题的特色旅游文化。效率之高超乎预期,如果没有专车和专家的精心安排,结果很难想象。在游览的过程中,还收获了宝贵的全品门券,机会难得。大家一致对协会组织的本次春游活动给与高度评价,对王维东会长及刘主任、小张的热情关照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协会今后继续发扬好的传统,组织开展更多的受券友欢迎的活动,凝心聚力,奋发有为,把山西券协的工作,不断推向新的高度。
雁门关地形图
后腰铺游客中心
在游客中心购票
明月广场的名人壁(上有59位代县历史名人)
景区大门
边贸街
标志碑前
瓮城
围城
通关之路
领取通关文牒
古道沧桑
镇远祠(右起:董国祥、聂宝龙)
中华第一关城楼(白继元和夫人)
明月广场的杨家将雕塑
成人票(已经停用特批原价购买)
导游票(和现用机打票图案相同)
交通票
通关文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