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武侯祠”参观记
轻 舟
春节期间女儿陪我们前往汉中旅游,度过了几天愉快的时光。汉中盆地北靠秦岭,南靠大巴山,位于中国的腹地,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也是一块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很多历史古迹,特别是三国时期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这里,这也是我们这次游览的重点目标。
三国时期魏、蜀两国为争夺汉中发生过多次激烈的战斗,蜀国夺取汉中后派马超、魏延驻守,后来汉丞相诸葛亮带兵在汉中驻守8年,曾六出祁山、五次北伐,企图消灭魏国收复中原,但是都没有成功。公元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遗体就在汉中勉县他的驻地附近安葬。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人们心中的智慧之神,在老百姓中拥有极高的声望。公元263年蜀汉皇帝刘禅下诏为他建祠,这是在中华大地上修建的第一个武侯祠(图1),后来全国各地都建有多座武侯祠,比较大的有9座,例如成都的武侯祠就是在西晋末年才建的,比勉县武侯祠晚了50多年。
勉县武侯祠占地80多亩,现有明清风格的古建筑30余座,汉朝以来的碑刻100余通,匾联60余幅,这些碑、匾多是各朝皇帝、大臣书写,还有不少文人如陆游、李清照等题诗。进入山门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大牌坊,上面书写着“汉丞相诸葛武乡忠武侯祠”(图2),诸葛亮的职务是汉丞相,他的出生地是山东武乡,后来被封为武乡侯,这就是“武侯祠”的全称。牌坊之后有一座城楼,名为琴楼,这是纪念诸葛亮施展“空城计”,以西城1/3比例修建的,城楼上还有一件石琴文物。实际上与诸葛亮在西城交战的并不是司马懿而是张郃,而且他也没有使用空城计,但是“三国演义”的故事太深入人心了,大家也就认可了这个故事。再往后就是大殿,殿中巨大的诸葛亮塑像栩栩如生,羽扇纶巾、目光凝重,仿佛还在思考着战略问题。他的两侧站立着关平、张苞,这是关羽和张飞的儿子,也是随他北伐的先锋。大殿前左右廊房中也排列着文(左)武(右)百官的塑像。大殿中有很多匾额,挂得最高的一块是嘉庆皇帝题的“忠贯云霄”,这幅匾也是武侯祠的镇馆之宝。殿外还有一座石碑,上面刻着“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这是冯玉祥将军1928年写的对联,比较准确的评价了诸葛亮的一生。1998年毛主席的女儿李衲来参观时也为武侯祠写下“高风亮节”的匾额。大殿后是诸葛亮的“寝宫”,还有琴台、观江楼等建筑。
武侯祠建成后的一千多年中,很多朝代对其做了维修,清朝嘉庆八年(1803)进行了大规模重建,清政府投入大量财力,社会各界也有大量捐赠,祠中有一块清朝石碑记录了这一事件。让我们感兴趣的是发现列在捐款第一名的是清朝军机大臣、著名湘军将领左宗棠,他捐赠白银五百两(是他年薪的3倍),第二名是曾任四川总督的丁宝桢,捐款白银一百两。还有很多平民捐赠一两、二两也有记载。祠内原有百年以上古柏64株,现今只留下18株,还有一棵特殊的古树——旱莲,这是一种稀有的木本植物,无叶的花苞要生长10个月到3月初开出形如莲花的花朵,因此称为旱莲,花开时香飘数里,人们认为它是诸葛亮淡泊廉洁的象征,目前被定为汉中市市花。武侯祠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就是它的整体布局是坐南朝北,这和历代祠、庙坐北朝南的格局相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这是武侯祠的设计者为了纪念诸葛亮北伐未了的心愿,让武侯祠坐南朝北大门朝北开,表示永不放弃这一宏伟计划。看了勉县武侯祠我发现成都武侯祠的格局和它一样,显然是模仿它的形式修建的,只不过位于成都,参观的人更多,名气更大罢了。武侯祠淡季参观票价40元,我们请了一位讲解员讲解,票价60元(图3、4),65岁以上老人免票。
距离武侯祠5公里的定军山脚,有着一片巨大的园林,这就是“武侯墓”。这里是诸葛亮带领的汉军驻扎之地,也是流传广泛的老将黄忠刀斩夏侯渊之处。诸葛亮去世后埋葬于此,修建了一系列建筑,历代帝王和名人也留下不少碑匾题词,园中还有不少古柏,据说当时种了54棵,以纪念诸葛亮54岁去世。诸葛亮的坟墓并不大,成10米见方的覆斗形,这也是汉墓的一般格式。每个前来瞻仰的人,都会在墓前默哀,怀念这位中华民族伟大的杰出人物。武侯墓淡季参观门票40元(图5)。在定军山以北还有蜀汉大将马超的墓园。而在武侯祠旁边原有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已经规划发展成为一个规模很大的“诸葛古镇”,建筑都是汉朝风格,还布置了一些三国故事的景观。我们去时正逢大年初三,游人很多,还有不少文艺表演。而定军山景区目前正在积极修建文化景观,由于一百多年前的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由著名京剧大师谭鑫培主演的无声电影“定军山”,因此中国电影基金会在2015年授予勉县《中国电影之乡》称号。勉县有这些文物资源,正是开发旅游事业的好资本。
这一次对这几个景点的游览让我们增加了不少历史知识,也获得不少有趣的故事传说,从中获得更多的快乐。
2019.2.13.
本文来自《门票寻踪》,感谢刘华老师的推荐传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