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门票 话殷墟
河南安阳 张兴华
前 言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阳市西北郊,遗产地保护区核心面积414 公顷,缓冲区面积为720公顷。殷墟横跨洹河南北两岸,古称“北蒙”,甲骨卜辞中又称为“商邑”、“大邑商”。自公元前1300年盘庚迁殷,到公元前1046年帝辛亡国,经历了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康丁、武乙、文丁、帝乙、帝辛共8代12位国王255年的统治。这里一直是中国商代晚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商灭亡后,这里逐渐沦为废墟。1961年3月,殷墟被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7月,殷墟被定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0届会议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1年殷墟以最高票数名列“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榜首。2011年3月19日,殷墟通过国家级评审验收,跻身国家5A级旅游景区。
宫殿遗址区从1928年开始发掘到现在,出土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赋诗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王陵遗址区东西长约450米,南北宽约250米,总面积约180亩。位于洹河北岸侯家庄西北冈,是殷墟遗址重要的组成部分。自1934年起,这里共发掘12座王陵大墓(包括1座未完成大墓)、2,000余座陪葬墓和祭祀坑。这些大型墓葬均为南北向,墓形呈“亚”字形、“中”字形、“甲”字形等,被学者认定为殷商后期的王陵。出土了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石器、陶器等,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根据最近的考古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殷墟遗址的面积超过36平方公里,其中宫殿宗庙遗址、王陵遗址是核心区域,并被同时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国际上被承认的、没有争议的中国最早的文明是商代。殷墟不是一座简单的建筑物,它是一座都城,是一个国家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军事中心和文化礼仪中心,是一个王国的缩影。这就是殷墟之于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和独特地位。
从1987年9月8日,第一枚殷墟博物苑的门票开始发售,到现在已经整整二十九年了。门票的价格也从最初的0.30元、1.0元涨到现在的90元,门票的设计也从印刷简单的塑料票,发展到现在集门票、邮资明信片、发票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艺术品了。纵观这二十九年中殷墟博物苑门票的变化,她们反映的不仅仅是殷墟门票的沧桑,更是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社会的变化,折射出人们对“世界文化遗产——殷墟”的保护和认可的曲折历程,更是中国第八大古都——安阳社会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
一、 塑料门票 见证新苑
1982年,国际殷商文明讨论会在美国的夏威夷召开。与会的外国学者给我国与会的专家提出:“能否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殷墟召开一次国际性的甲骨学术会议?”这件事让我国著名的甲骨学泰斗胡厚宣先生万分感叹。回国后,他积极与相关部门和安阳市联系、协调。后经相关部门研究后,结合安阳市委、市政府的意见,决定将会期定在1987年9月10日。于是,从1986年8月起,殷墟博物苑的建设进入筹备阶段。1987年4月5日,各项工程建设陆续展开,1987年8月底完工。1987年9月10日,“中国殷商文化国际讨论会”在安阳顺利召开,会议的开幕式,就在新落成的“乙二十”大殿内举行。
1.从1987年9月8日起,殷墟博物苑开始对外开放并凭票参观。当时使用的门票和全国其他景点当时用的门票一样,也是 “塑料门票”。这套门票四枚一套,票的图案分别为:殷墟博物苑大门、殷墟“乙二十”大殿、妇好墓及殷墟“甲十二”大殿侧面图案。当时,从节约经费的角度考虑,特委托浙江温州的一家印刷厂设计并印刷,每枚的印刷价格不到0.02元,这个价格在安阳市当地是印不出来的。当时的票价经政府部门同意,每人每券收费为0.3元,并将这个价格直接印在门票上。这套门票没有设计“存根”,在副券部分也没有“副券”两字,而是印着票价“叁角”字样!(四枚塑料票图如下)
(4--1)殷墟博物苑原大门
说明:1987年,根据考古资料,经过中央、省、市考古、历史、古建筑等部门的专家学者和领导的论证,由古建筑学家杨鸿勋根据甲骨文象形字“门”字设计的苑门,庄严庞大,朱墨雕彩,古朴典雅。其门额苑名“殷墟博物苑”由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字。门框上的仿殷纹饰与苑内的仿殷建筑木柱上的浮雕相似,有龙、虎、饕餮、牛和蝉等花纹。门两侧墙上浮雕殷代环形玉龙玦,仿佛显示出龙的传人的古风习俗。此独具一格的苑门与苑内的仿殷宫殿式建筑浑然一体,宏伟壮观,过去曾经为殷墟博物苑的主要标志、古都安阳的特殊象征。2005年,为了顺利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此苑门仅作象征性的保存下来,新大门在正南方150米处。
(4--2)乙十二仿殷大殿
说明:乙二十仿殷大殿是在乙组基址上复原的其中一座,它东西长51米,由于东侧的20米地下尚未发掘,所以只复原了西侧的31米,是宫殿宗庙区主要建筑之一,该建筑以黄土、木料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坐落于厚实高大的夯土台基上,房基置柱础,房架用木柱支撑,墙用夯土版筑,屋顶覆以茅草,正如《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造型庄严肃穆、质朴典雅,具有浓郁的中国宫殿建筑特色。整座建筑规模巨大、左右对称,反映出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均衡感、秩序感和审美意趣,集中体现了殷商时期的宫殿建设格局、建筑艺术、建筑方法、建筑技术,代表了中国古代早期宫殿建筑的先进水平。
(4--3)妇好墓
说明:妇好墓是殷墟宫殿宗庙区内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也是殷墟科学发掘以来发现的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该墓南北长506米,东西宽4米,深7.5米。墓上建有被甲骨卜辞称为“母辛宗”的享堂。墓室有殉人16人,并出土了1928件精美的随葬品,其中青铜器468件,玉器755件,骨器564件;并出土海贝6800枚。随葬品不仅数量巨大,种类丰富,而且造型新颖,工艺精湛,堪称国之瑰宝,充分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根据该墓的地层关系及大部分青铜器上的“妇好”铭文,考古学者认定墓主人为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墓是目前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王室成员墓葬。
(4--4)甲二十仿殷建筑
说明:该建筑位于“乙十二仿殷大殿”的东北约四十米处,也是按《周礼考工记》中记载的“茅茨土阶、四阿重屋”式的建筑风格施工的一座“四坡重檐,草秸覆顶”的双层阁楼。阁楼东西向,是在被称作甲12基址上复原的。这大约是殷王宫内的居室。也有人认为它是观景楼。它座西向东,开窗可见洹河上如画风光。与大殿相比,它显得静穆而幽秀。室内室外,优雅宜人。可惜的是,为了顺利“申遗”,该建筑与2005年根据专家的意见被拆掉了。
3.后来,在门票的使用过程中,发现没有设计专供领导和相关人员使用的“招待券”,为救急计,遂在这四种塑料票中,各取出一部分,让工作人员用剪子剪掉票价“三角”部分,而后,让一印刷厂在其背面“烫金”加印了“招待券”三字,算是解决了这一燃眉之急。据殷墟当时的工作人员回忆,它们的使用时间长达四五年之久。(如图)
(待续)
感谢《河南门票》主编王继平老师提供稿件
作者简介
张兴华,男,生于1970年。现任河南省收藏家协会票证门券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曾多次举办个人或协会的收藏展,收藏事迹曾被多家报刊和电视台报道。
《赏门票 话殷墟》是张老师用时2年多时间编写的长篇门券文稿,自《河南门票》报创刊后,开辟专版连续刊登。张兴华是河南收藏大家,曾主办《中州门券》报,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多年来他通过对殷墟门票收藏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里不仅展示殷墟最早的塑料门票大全、殷墟各个时期的门票,还有每张殷墟门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阅读后让人更加了解殷墟,关注、热爱世界文化遗产,用一个成语表示:受益匪浅。
本文一共11期,从即日起在本网刊登。希望该专栏对各位藏友有所启迪,这是作者最大的心愿,希望大家提出宝贵建议!与各位藏友切磋交流。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