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苏州醉评弹
保定 陶万春 文/图
不知道谁说过一句话,到过苏杭二州,梦里都在江南。尤其是苏州,一座座古典园林,在心里总也挥之不去。那些亭台楼阁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江南名石的耸立、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和各种漏窗框住的景色,让每个到访者看得心旷神怡,眼花缭乱。
记得十年前又临苏州,在古色古香的留园路,寻着一窄窄的园门,进入有号称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留园。走不多远,甬道左侧置一方亭,围着不少人。凑上前去,只见一男一女端坐,手中操着乐器,正在表演苏州评弹。长长的吴侬软语从艺人嘴里唱出,恰如雨天屋檐上的水,从古朴的瓦间缓缓滴下,击穿了岁月的时空,落在斑驳陆离的青石板上。
评弹婉转的小调,古往今来,不知道让多少人迷醉在江南水乡,曾经记得清代才子有一段小令:
水为她点染一片情柔
竹为她修得一段奇俊
石为她铸就一方玲珑
茶为她捧来一缕清幽
那操着琵琶的女子安静如水,头上的发髻高高隆起,一袭素衣裹身,纤纤玉指拨弄出古老之旋律,几个尾音微微上扬,好似从那厚重的历史过往中传出来。我痴情而立,移不动脚。几个老外,用摄像机录着像,似乎找着了知音。围观的游客,随着故事的情节,时而眉头微皱,时而轻声细语,时而点头赞许。一把琵琶,外加一把胡琴,瞬间穿越百年,与古老的故事交集。
当今,文化碎片,经济快餐大行其道,传统文化边缘化倾向严重。而在民间,总有一些人,还固守着传统文化的阵地。有了这些个人,历史的文化血脉方能流淌,才会畅通和传承。曾几何时,日本动画片、美国大片、港台歌曲、韩国化妆品及服饰等,潮水般涌来,影响了80后、90后的观念和言行。海峡东岸,台湾坚守着儒家思想,繁体汉字不变。壁立千仞,无欲则刚。大陆上也有许多老年人,在接纳新生事物的同时,不离不弃传统文化。苏州评弹和昆曲在当地颇有市场,即是名例。
醉在留园评弹中。我不知《玉蜻蜓》唱到了哪一转,不知那徐元宰是否已回到家门前。我不知《珍珠塔》中,为何孙方卿的表姐有那样一个吝啬的母亲却还有宝贵的珍珠塔?为何那帮贼人抢了宝塔后没有将孙方卿一杀了之,反而还给他留了半条命?为何受了重伤的孙方卿半夜掉下水后还有幸生还?苏州评弹的故事,极像从江南小桥下的流水洗滌过一样,那样柔美,又那么美好,却又不真实......
苏州满足而归,拍的两张评弹照片一直放在身边,总想写点和说点什么。夜里有梦时,梦回留园,怀疑是魂已被那吴侬软语勾走了。
若干年以来,凡有朋友捎回来和书信馈赠的苏州门票,我倍加珍惜。与顾宗玲大姐等不少苏州本土券人,皆交集为好友。
难忘苏州醉评弹,因为曲,更因为人。
~2019.8.2写于府河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