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西夏遗踪
1、一百零八塔
久闻一百零八塔的大名,也无数次浏览过它的照片,当我真真切切站在塔下时,还是被它的阵容所雷倒。眼前的山坡上,自上而下,白色的喇嘛塔构成了一个呈等边三角形的巨型塔群,(查资料得知,是按1、3、3、5、5、7、9、11、13、15、17、19奇数错落排列成12层,正好是108座塔)。背山面水,排列有序,气势壮观。这些塔的始建年代不详,但从历次修缮出土的西夏文帛画、彩塑和彩绘图案、题记等遗迹推测,可能是西夏的遗构。元、明、清各代曾多次修葺。
沿着台阶,傍塔而上,远看式样差不多的塔,近观只见塔身形制不同,有复钵、葫芦、复钟、折腹式四种;塔基二种,或是八角形束腰须弥座,或是十字折角状。登上小山顶,只见最高层是一座5米左右的大塔,塔后有一小庙,庙虽小,菩萨却不少,香火还很旺。站在大塔旁,视野开阔,俯瞰四方,塔群、黄河、远山和更远处的青铜峡大坝,历历在目。
缘何建一百零八塔,传说版本多个,至今没有最权威的解释。还听说,人生的108种烦恼,拜塔、数塔可消除,还有人真愿去数。但我想,与其自寻烦恼去数塔,还不如将这罕见的千年遗存多多观赏,不负千里迢迢来此访塔。因为,佛也说,一切随缘。
2、西夏王陵
西夏王陵是宁夏旅游的必到景点,因为它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朋友驾车送我们去西夏陵。从银川市区出发,沿着北京路一直往西行驶,沿途都有很清晰的路牌指引。宽阔平坦的大道,畅通无阻, 35公里的路程,不知不觉已到达陵区。
西夏陵位于贺兰山东麓,地势平坦开阔,是西夏王朝历代帝王陵和皇家陵寝。景区现存9座帝王陵墓,254座陪葬墓。布局严整,规模宏大,令人震撼。来到西夏陵,主要参观西夏博物馆和1、2、3号陵。西夏陵大门庄重、肃穆,两旁四个大型的西夏文字,仿佛就是西夏国扑索迷离历史的浓缩,一下子将大家吸引住了。这“天书”般的文字,费猜疑啊。之后看介绍,才知晓这四个字译成汉文是“大白高国”,是西夏的国号。原来,西夏王朝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党项羌族最早居住在黄河上游,河水不黄,自古有“白河”之称。元昊称帝,自号“大白高国”,表示对这个地区的崇拜和留恋。西夏王朝自1038年元昊建国,传十主,历时190年。至1227年为蒙古国所灭。
进入景区,乘坐景交车首先来到西夏博物馆,在这座以西夏皇家陵园为背景的博物馆中,荟萃了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品。馆内展示了西夏陵3号陵大型沙盘模型和唯一正式发掘墓室的6号陵模型。陈列厅内展出了670多件西夏陵出土的文物,如:雕龙石柱,小石马,琉璃鸱吻,迦陵频伽(妙音鸟),石雕人像座,西夏碑文、文书、佛经、佛画,反映当时贵族生活的西夏木版画,西夏瓷器等。
票图文物:石雕人像座
特别是西夏陵太后墓中出土的重达188千克的鎏金铜牛,更是西夏文物中的瑰宝。如果不是亲眼目睹,很难想像大西北的西夏王国竟有如此辉煌灿烂的往昔。诸多的历史之谜,更会勾起人们的无尽遐思。所以,在正式参观西夏陵之前,到博物馆热热身,是完全必要的。
票面文物:鎏金铜牛
参观博物馆后,一路走到西夏文化艺术馆。最吸引我的,是复制的西夏佛塔。有方形的,圆形的,六角形的,有楼阁式,密檐式,也有覆钵式。这些古塔,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通过它们,可以初步领略到西夏国建筑的精美和西夏人对佛教的笃信。
然后再次坐上景交车,到达3号陵。这是西夏陵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建筑最具特色的一座,被认为是西夏开国皇帝景宗嵬名元昊之泰陵。西夏王陵构成了我国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故也有东方金字塔之称。驻足远眺,远方云层密布的天空下,贺兰山横亘逶迤;正前方不远处,西夏陵的夯土陵台默默地矗立于天地之中,形单影只。游人寥寥,周围一片沉寂,正值秋风瑟瑟,顿悟何谓“肃杀”。
陵园四周,至今还有城墙环绕,黄土夯筑的墙基,大约3米宽。城墙的正中均辟门为门阙,地面散布有瓦片和脊饰残件,猜想,当年应该建有门楼。沿着景区铺设的石板路,由南向北行走,经过一处处遗址,从现场的文字介绍中得知,依次是阙台、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墓道封土,最后到陵台。当年富丽堂皇的建筑,而今荡然无存,面对这些断墙残垣,碎瓦残砖,回想刚才在博物馆所见的陵园模型,仿佛穿越回神秘的西夏王朝。
眼前棱锥形、用黄土密实夯筑的陵台,高约20米,八面七级。土堆外面当初有八角塔形木质建筑,现在表面还留有椽洞。周围地面散有大量瓦片、瓦当、滴水等建筑物残块。凝视着高高耸立的昔日的塔状陵台,依稀可以想见当年的恢弘。岁月的烟尘已涤荡尽西夏陵当初的奢华,辉煌不再;毁灭性的破坏,已使它伤痕累累,疮痍满目。金戈铁马铸就的西夏王朝,惟余王陵肃穆,记载了一个湮灭民族的兴衰历程。站在陵园中环视,目光所及,蒼凉中凸现壮美,处处浸透着历史的沧桑,留待后人评说。
西夏陵
博馆珍藏书有史,神奇西夏疑云升。
都城古国烟销处,戈壁苍茫几处陵。
参观毕3号陵,坐景交车前往相距12公里的1号和2号陵,那是元昊祖父和父亲的陵墓。听介绍,这二个陵跟3号陵基本相似,又因此时下起了雨。于是车上的游人异口同声放弃实地参观,近距离车览后,景交车将大家送到大门口,结束游览。
3、双塔怀旧
我们欣赏了贺兰口岩画,继而直奔另一处峪口——拜寺口,因为那里有我向往已久的文物双塔。车行途中,远远地就见到耸立在大山前碧空下的双塔,卓然不凡。
贺兰山有数个东西向山谷,著名的有贺兰口、苏峪口、拜寺口等,自古以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拜寺口处,山大沟深,环境幽静,面东开口,视野开阔。在山口平缓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筑遗址,据考证,当年的拜寺口,是西夏最大的皇家寺庙“五台山寺”所在地,拜寺口双塔周围三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西夏建筑遗址分布密集 ,相传建有百余座庙塔,古称“百寺口”。
上台阶,进山门,门联书:“文殊有殿存遗址, 拜寺无僧话旧游”,摘自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拜寺口》诗。双塔就建在沟口北边寺院遗址的台地上,东西对峙,相距约百米,两塔突兀起平地,没有基座,底层较高,皆为八面十三层密檐式砖塔。东塔总高约39米,塔身呈锥体。西塔总高约41米,塔体比例协调,外形呈抛物线状,比东塔较为粗壮,塔内曾发现梵文、西夏文题记和元代银币等。
细看两塔,塔身表面均装饰影塑彩绘,虽年代久远,难免风化,但佛像、罗汉、老者、壮士、野兽、佛八宝等,尚可辨认,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宗教色彩。东西两塔,经科学手段测定,均为西夏晚期所造,是中国佛塔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岁月的沧桑已经褪尽了昔日的繁华,简陋的小庙难见一缕香煙,想来,每天不会有几人造访这一处全国文保 。倒是塔下空地上盛开着的一处处格桑花,为寂寞的塔院平添了几分生气。
请看宁夏随笔(5)堡寨董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