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门票 话殷墟 (六)
河南 张兴华
五、票价调整 纸票回归
2002年7月启用的第二枚“2002豫地税”版邮资门票,一直波澜不惊地使用者,除了被“门票收藏爱好者”发现后,平添一份惊喜后,其他人并没有觉得有什么异常!
殷墟的第一次“申遗”,被所谓的“新规定”卡住,被迫延迟后,反倒给安阳市政府的“申遗”决心,注入了更大的“野心”。原来,殷墟在地理意义上,共包括三大部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和商城遗址。其中殷墟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均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发掘,并于1961年同时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商城遗址”则发现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一直到目前仍然处于考古发掘状态,几乎没有对外开放。因此,原来安阳市政府的“申遗”,只包括宫殿宗庙遗址和王陵遗址,且主要偏重宫殿宗庙遗址。(注:原来开放的“殷墟博物苑”,仅仅限于宫殿宗庙遗址。)
第一次“申遗”被迫延迟后,安阳市政府看到了机会,更加大了“殷墟申遗”的宣传,和对原来景区的改造、扩建工作,号召广大市民踊跃再捐款,甚至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韪,直接从市财政上按一定的比例直接扣除公务人员和教师的工资,以补充“殷墟申遗”费用的不足。为了起到表率作用,安阳市委市政府的各级领导也以身作则,率先捐款。同时,也派人去上级主管部门“化缘”。这样又筹到了一个多亿的资金。殷墟申遗的工作开始进入“深水区”,即安阳市委市政府和“申遗”的专家们,开始从软硬件着手,再一次强化软硬件两个方面,必须保证“殷墟申遗”一次成功。
“殷墟申遗”的软硬件,软件是指“申遗”资料的编订,硬件则是指与软件相对应的遗址区域内,各个“遗址点”的重现和保护。其中,特别是对殷墟王陵遗址的投入。殷墟王陵遗址原来只是一片普通农田,和其他地块儿不同的是,它的旁边多了一块儿刻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字样的石碑而已。自2001年4月以来,安阳市政府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先后完成了M260大墓揭示展示和保护房工程、12座王陵大墓的植被标示以及480余座祭祀坑、兽祭祀坑展示工程、殷陵馆改造、文物陈列展示、遗址绿化和道路建设等工作。是殷墟王陵遗址成为了一座初具规模的集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旅游休闲为一体的大型遗址公园。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2006年7月13日在立陶宛召开的世界遗产委员会30届会议上,被顺利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04年初,随着殷墟申遗的深入,殷墟遗址改造的资金时常捉襟见肘,再加上物价的不断上涨,安阳市物价局批准了关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的调价要求,开始启用票价为“30元”的纸质摄影版门票,门票主图为扩建后的景区大门内广场的一部分,近景为时任安阳市委书记靳绥东题写的“甲骨文发现地”的提示石,中景为原景区的大门,远景为“乙十二仿殷大殿”。
2004年7月1日,初步建成的“殷墟王陵遗址”考古公园,亦开始对市民开放,票价为人民币“十元”。该票的主图为景区的仿殷式建筑的大门,景区名称仍为时任市委书记的靳绥东题写(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