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门票 话殷墟(五)
河南 张兴华
2、再启邮资票 波澜不惊
随着安阳市经济、文化的持续发展,殷墟的发掘工作也加快了步伐。伴随着发掘范围的扩大和出土文物的越来越多,以及“殷墟”名声的越来越大,我国文物考古界的一些有识之士,提出要将殷墟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想法。
1999年8月,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和学者都提出了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建议。国家文物局很快把殷墟列入了向联合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清单。
2001年4月,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被列入政府议程,殷墟申遗正式启动。在殷墟申遗工作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殷墟申报文本的编写,申报文本作为我国政府为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报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正式文本,是联合国评价殷墟文化遗产价值的依据。
殷墟的发掘整理开始于1928年,当时参与发掘研究和整理资料的专家有许多来自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新中国成立前夕,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文献被运到了台湾。安阳市文化局与台湾“河南老乡会”取得了联系,求助信函发出后的第7天,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时务室”便回了信,表示将尽力协助。不久,编制文本所需的图片就邮寄到了安阳。用中文和英文两种文字编制的殷墟申报文本很快完成,并于2002年1月20日报送到了联合国,得到了国际古迹理事会官员亨利·克利尔极好的评价——“安阳的文本是最好的”。
在殷墟申报之前,殷墟周围的环境不容乐观,出入殷墟的必经之路安钢大道整日有大货车和拉煤车呼啸而过,沿街墙面脏乱不堪。殷墟周边小屯村、花园庄等村的民房和庄稼地包围了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从殷墟宫殿宗庙遗址通往王陵遗址的道路也不通畅,而且多年失修。于是殷墟周围的环境保护便成了殷墟“申遗”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在安阳市郊区的3个乡镇、6个村委会、137户村民、近百家乡镇企业都需要拆迁和异地安置,需要大量资金。2002年2月23日安阳市政府号召全体市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捐款活动持续一个多月,安阳市申遗办共收到群众捐款1900多万元。
在完成文本编制、周边环境整治后,2002年6月24日,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的第26届年会。
因世界范围内“申遗热”的兴起,为照顾到更多的中小国家,在这次年会上,委员会对申报项目的审批事宜进行了重大改革,主要是对一国多个项目进行限制,规定一般每个国家每年申报不超过一个项目。因这项改革,我国申报的项目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速度被延缓,殷墟获得批准的时间被迫向后推迟。
2002年6月,为了配合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开始对安阳殷墟小屯村进行发掘,除出土大量甲骨外,还首次发现了一个重达9.5公斤的商代铜块,并在殷墟宫殿区内发现了迄今所知殉人最多的祭祀坑。这些重大发现为甲骨文与商史研究又增添了新的资料。
和殷墟“申遗”活动的如火如荼相比,第二枚邮资门票的问世,显得波澜不惊。2002年7月初,殷墟博物苑景区开始启用第二枚邮资门票。第二枚邮资门票仍然为“60分牡丹邮资图”,票幅为25.50cmX10.20cm,无编号,只在门票的正面右上角标注了“2002豫地税”字样,正券图案仍为殷墟博物苑的大门到大殿的北向鸟瞰图,图案四周环绕着甲骨文字;副券部分为一块硕大的牛肩胛骨,以及票价、地税章、编号和景区所在地等等信息。背面为邮资图和殷墟博物苑的简介。(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