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带你游山庄(七)
承德 钱宝林
—环山游榛子峪与西峪(10)
游山庄,没有捷径。山区占了整个山庄的4/5。四峪一峡,西高东低,纯天然。从南至北分别是西峪、榛子峪、松树峪、梨树峪、松云峡。有人形容山庄以山为骨,以水为魂,这话一点不假。登高远望,四围岭秀,春夏秋冬,各具特色。
我们下了这鱼鳞坡向左拐就是榛子峪。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湖区,其中三峪一峡的山间溪水和雨水注入湖区。我们从这里乘车作环山游,从第二条峪的大榛子峪出发。
这张车票,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有山庄城墙二马道,两座山峰一为“南山积雪”,一为“北枕双峰”,两峰之间的鞍部是“青枫绿屿”远山雾霭中可见磬锤峰、蛤蟆石等,一会儿,我们在山上会一一见到实景实物。
环山车马上就要出发了。大家坐好,山区弯多坡陡,要注意安全。山上风大,还要注意保暖。我们把目光投向北面,这片缓坡松林绿草,有时可见麋鹿在此觅食吃草,这个地儿是乾隆三十六景之第七景“驯鹿坡”。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曾描写这里:山容水意,皆出天然,树色泉色,都非尘境。阴晴朝暮,千态万状,虽一花一鸟,亦皆入画。乾隆作诗说这里:驯鹿亲人似海鸥,丰茸丰草恣呦呦。
我们沿途可以看到北面的“松鹤清樾”,是康熙为他母亲建的一组四合院居所。
往西还有一组建筑“风泉清听”分别是康熙所提三十六 景之第七景和第十六景。
这条古御道,松、栎、榛树相间,苍翠艳丽。我们再向南看。那隐隐的楼台,就是绮望楼。绮望楼位于丽正门西南山坡上,这组建筑紧倚宫墙,为乾隆三十六景的第六景。
这里山岭起伏,丛林茂密,宫墙蜿蜒,古松苍翠,地势高敞。南向依宫墙建楼三间,康熙题“坦坦荡荡”。楼底为门,往北又有楼,上下各九间,楼上有乾隆题“绮望楼”匾一面。登楼南望,可观赏市井万家灯火。北眺山庄,可纵览湖光山色。现“绮望楼”是承德的国宾馆,胡耀邦、江泽民、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都曾下榻在这里。
绮望楼内恬静素雅,曲径通幽。
我们的车步步升高,现在的正北方向是“锤峰落照”亭。我们在峪谷里的御道上,是看不见它的。我来介绍一下。这个亭子与武烈河东岸山巅之上的磬锤峰遥遥相对,为康熙三十六景的第十二景。早在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就常在傍晚时分,登上锤峰落照亭,欣赏上粗下细、状如磬锤的磬锤峰,金碧色的棒槌山,颇像元朝山水画家黄公望的《浮岗暖翠图》,景色十分迷人。乾隆皇帝也多次登临,留下登高诗和赞美诗,刻碑勒石,以示纪念。
锤峰落照亭西南向竖有登高碑,上刻有乾隆七言诗《九日登高作歌》一首。
来到碧峰寺遗址。想当年,这里暮鼓晨钟,肃穆静雅。向左看,那就是山庄九座宫门之一的碧峰门。对应此门的御道北面有一座卧碑,叫古栎歌碑。也因了碑刻上有刻有其中的一首乾隆著名的《山中》诗让人津津乐道。诗是这样写的:
山中秋信得来真,树张清荫风爽神。
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
随缘遇处皆成趣,触绪拈时总绝尘。
自谓胜他唐宋者,六家咏未入诗醇。
这动人的景象描绘的如此真切,可算得上是乾隆诗作中的精品。这首诗是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六月写的,那年乾隆71岁,可谓人生得意。
从碧峰门的御道再向西,就是西峪。西峪里面的建筑都成为遗址了,只有那几百年的古松在那忠诚地站立着、守护者。记得我在《热河故事》里专门写了一篇西峪。象“有真意轩”是榛子峪到西峪交界的山坳处一组小巧别致的建筑。主殿为“有真意轩”,左有“空翠书楼”,又有“小有佳处”,再往峪里走是鹫云寺。这是一座小型寺庙,乾隆题额“鹫云寺”虽然这是一座小庙,但我们听听它的殿名、匾额,就可能知道它的趣处。象“福因殿”、“法镜同圆”、“香界阁”“须弥春满”、“莲峰甘露”、“普门妙现”。
西峪的遗址没有清理过,真的是残垣断壁。
就在鹫云寺的旁边,还有一座“静含太古山房”。此房万嶂环列,纤尘不染,幽僻清殊。在西峪的中部,还有三面翠岭作屏的“秀起堂”,拾级回旋而上,可通往高入云际的“眺远亭”。西峪,多么美的一组神仙境界啊,只可惜,我们都无缘看到了。
乾隆朝的这一大组建筑,暗含了乾隆皇帝关注国家西部局势的安危和大清版图的完整,期望战事尽早结束,也期望大清帝国的西部与这西峪一样美丽如画,江山清秀,一劳永逸。在这里凭窗西眺,远处山岭层层叠叠,莽莽苍苍,绥远政策正在乾隆皇帝的胸中盘算谋划。
静含太古山房还原图。
拐过西峪这个弯儿,我们往前看,有一座突兀的亭子(上图山顶低一点的是眺远亭,高处的亭子即为四面云山亭。),到了那,就是环山游的第一站景观“四面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