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下 名 泉
——黄山温泉早期浴票、游泳票赏析
黄山 施春生
1979年7月12日,75岁高龄的邓小平,以其革命家的坚毅,徒步登上黄山。从桃源亭到半山寺、玉屏楼、鳌鱼峰、光明顶、北海、清凉台、始信峰、云谷寺,到处都留下了邓小平的足迹。7月15日,邓小平在黄山温泉观瀑楼做了重要讲话。他说,黄山是发展旅游的好地方,应该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7月16日早晨,在邓小平临行前,徽州地委书记魏心一再次来到观瀑楼,代表黄山,代表徽州人民为他送行。此时邓小平正在吃早饭,魏心一请他为黄山题字,他欣然应允。饭后,邓小平走进会客厅,拿起毛笔,饱蘸浓墨,挥笔写下了“天下名泉”四个大字。
邓小平的这次黄山之行,不仅为“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鼓劲加油,而且为提升黄山的知名度指明了方向,揭开了黄山、安徽乃至中国旅游经济的新篇章。为了贯彻落实小平同志的指示,狠抓黄山旅游事业,中共安徽省委书记顾卓新在观瀑楼主持召开省委扩大会议,会议连续一周,讨论研究了黄山的当前工作和发展规划、建设方针、管理体制等问题,并形成了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发展黄山旅游事业的讨论纪要》(一九七九年七月二十九日)。在纪要中,黄山在今明两年,要对自己现有的设施进行调整、改造、整修、填平补齐,把宾馆及各种设施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扩大接待能力。纪要明确提出“要把游泳池、温泉浴池管理好。黄山职工和家属洗澡,要购票洗澡,严格收费,与旅客划分时间”。
1979年黄山的管理机构是“安徽省黄山管理处”。主要任务是按照上级审批的项目维修道路、房屋,保护山林资源与文物古迹,同时完成上级交办的接待任务。年接待游客量仅十余万人,门票收费也是从6月份开始收取,票价0.5元。吃的是“大锅饭”,办的是招待所。温泉游泳池、浴池由黄山宾馆管理,职工和家属免费,来山旅客和汤口周边的村民来“洗年澡”收费壹角。
1979年10月“安徽省黄山管理局”成立。根据省委纪要精神,要把黄山真正变成一个风景游览区,成为国家的一个规模宏大、设备齐全的风景游览胜地。管理局把立足点从办招待所转变为办旅游事业,从吃大锅饭转变到搞经济核算上来,从经营管理到工作方针来一个根本转变。对温泉游泳池、浴池的经营管理、收费标准纳入管理局的重要议事日程,很快安排人员设计了游泳池、浴池票的式样。于1980年初正式使用,一直沿用至2004年。黄山温泉早期的浴票、游泳票,就是这二十四年间所使用的票证。浴票、游泳票二者的图案基本相同,正面右上角“天下名泉”邓小平题,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六日。左下角为一白色建筑图案即温泉楼,民族式大屋顶三层楼房,在温泉露口周围(民国二十八年动工,后中止,到民国三十七年才完成结构,顶盖黑色小瓦。),温泉楼下方绘有红色圆圈及三道波浪形线条(喻义温泉),下方印有安徽黄山温泉六字。票的右侧为副券,印有黄山温泉浴池票或黄山温泉游泳票(报销凭证),票价,撕角无效等文字。票的背书黄山温泉说明,副券印有编号、每张票券一人,售出概不退换等文字。后有所变化即票正面上方印有黄山温泉浴票、黄山温泉游泳票,副券也由左侧移位至右侧。票的正面颜色有淡绿色、蓝色、雪青色、红色(铁锈红)、粉红色等。温泉浴池、游泳池的管理也由黄山宾馆管理而逐步变为个人承包,浴池分隔成大池和小池(包间)。票价由0、5元、1、0元、2、0元、8元、20元、25元、35元、50元等。
温泉为黄山“四绝”之一。宋人朱彦《游黄山》诗曰:“三十六峰高插天,瑶台琼宇贮神仙。嵩山若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黄山温泉共有三处:即南面前山温泉(汤泉)、北坡松谷温泉和圣泉峰顶的圣泉。现所指温泉,皆指南面前山温泉。古称汤泉、灵泉、朱砂泉。位于汤泉溪北岸,在“大好河山”石壁下,温泉景区即因其命名。泉眼位于黄山花岗岩体的南部边缘,名泉桥含水破碎带水北侧附近断层的上盘,海拔高612米。《黄山志定本》记载汤泉旧貌:在朱砂峰下,长丈许,阔半之。泉口大如碗,涌沸石间,虽沍寒,如温春时“;“池上天生片石,覆盖之半,为泉广,居然仙琢。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沐浴,白发变黑,返老还童,而泉名大振,称为“灵泉”。
清人黄肇敏(歙县潭渡人,字秋宜,同治、光绪年间为官湖北, 咸丰九年(1859年)中秋节后来黄山旅游)《黄山纪游》中写道:“下桥数武即汤池也,池在紫石峰下,天成一窟,长丈许濶半之,深不过二尺,晶莹澈底,下布淡红细沙。天下汤泉不少,其下皆有硫磺,惟骊山产绿玉黄山产丹砂耳。骊山生近都邑遂为玉环所污,仙液灵浆不能不让我黄山独擅矣。尤奇者池北有冷泉由石罅中流入池内,水汽蒸郁得此调剂温凉适中,又池东一小石窍以流其秽,终日浴而垢不积,诚天生以供浴者之用也。考志载旧仅片石覆池之半,明嘉靖间吾乡溪南人始盘石甃亭。云今见外接长廊为浴者缷衣乘凉之所,滨池有栏,下池有级,池上围甃若洞门状,门石上镌“蒸云”二字,池中设石可坐,池水深处可没腹,蒸蒸如釜上上气,遂解衣浴,浴毕就坐亭中精神大爽。壁间石刻有“不垢不净”四字,又“即之也温”、“冷暧自知”等字,又程也圆先生书“不浴心已清”五字又“天下第一名泉”六字,题咏甚多不能悉记。整衣出亭外见石壁摩空苔藓班剥,有“轩辕道场”四字又“飘然欲仙”四大字,书法潇洒,由池右登四十五级迎面一石上镌“游如是始”四字”。
明未清初,在泉眼上方建有桥状拱券,覆盖于泉眼上,浴者不再露天洗浴。民国时期,温泉才被真正开发利用。黄山管理局筹备处曾建第一汤池、第二汤池。第一汤池专供远道而来的游客沐浴,楼上备大瓷浴盆、浴衣、毛巾、拖鞋、茶水等,游客如享用则收取一定费用;第二浴池每天上午七点至晚上八点开放,任人入浴,不收费用。民国37年(1948年)建温泉楼,1954年竣工。1956年建成室内温泉游泳池,池长25米,宽11、6米,深1、2—2米。1972年扩建大小浴室16间,除保留原沙池外,另建蓄水池,从管道将泉水送到各浴室。2005年底,温泉地段整体改造,将上述建筑整体拆除,仅温泉泉眼和石拱券作为古迹被完好保留下来,今人才有幸目睹黄山温泉的风貌。
今年是邓小平视察黄山四十周年,谨以此文作纪念。
参考资料:《黄山志》(--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