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梅关古驿道
古向东
笔者藏的门券中,有2枚梅关古驿道门券,门券中的古驿道是江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千年古驿道。
梅关和古驿道位于江西省大余县和广东省南雄市交界处的梅岭上,是唐朝名相张九龄所开凿。
张九龄,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唐代有名的贤相,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告老还乡之后,还俢筑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梅关古驿道。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祖籍韶州曲江(今广东省韶关市)的宰相张九龄辞官返回家乡供养母亲,途中看到家乡父老翻越南岭山脉十分艰难,决心打通南岭,改善进出岭南的交通。于是上奏唐玄宗,提出凿山修路,得到了允许。当时那里荆棘丛生,山石成堆,工程非常艰巨,中国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丛峻岭之中开凿出一条古驿道。新建成后的梅关古道横跨大余岭,路宽五米,长约八公里,最高处劈山达三十米,路面以青石及鹅卵石铺设而成,并在道路两旁种植梅树,故称梅岭古道。
宋嘉佑八年,梅岭古道进行重修及扩建,并在岭上建立关楼。关楼北面门额的“南粤雄关”和南面门额的“岭南第一关”为明万历年间南雄知府蒋杰所书。关楼北侧石碑上刻“梅岭”两字,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府张凤翔所书。
由于南岭山脉阻碍了岭南地区与中原的交通与经济联系,直至梅关古道的开凿,令穿越南岭不再被视为畏途。梅关古道成为南北交通的主要干道,沟通中原与岭南的要冲,使南北交通往来更加便利,大批的岭南物资也由此配合河运运输至江淮各地及首都长安。随着广州市舶司的出现,岭南便开始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基地,加速了中原的经济重心南移。
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大批物资,包括茶叶、瓷器、丝绸等,通过梅岭古驿道运往广州,进行外贸交易,该交通路线是中国历史上一条重要的经济运输线。
随着清朝中叶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通商,经大余岭到广州的进出口物资大为缩减。及至1936年4月28日,粤汉铁路株韶段建成,从此出岭南只需沿韶关到株洲乘400多公里铁路。道路陡峭,主要由挑夫和马匹所通行的梅关古道终于遭到抛弃。
现存梅关关楼和古驿道约8公里,从南安古城至关楼长约25里,全鹅卵铺筑,至今保存完好的约有3000余。它是江南仅有、全国罕见的千年古驿道。2006年梅关关楼和江西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梅关关楼和广东境内的古驿道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