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成都市武侯区黉门街社区内,有一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的门票展,有一位爷爷正在给孩子们讲述。原来!正是这位70岁的刘才庚老人,在家门口组织策划的展览!
今年70岁的刘才庚有一项特别的爱好:收藏门票,从上世纪50年代的杜甫草堂到80年代各个旅游景点,再到如今某些具有特殊意义的纪念票。为了这次展览,他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找文献,挖掘门票背后的故事,刘才庚笑着说他和祖国都将升级为7.0版本。
收集乐趣多 坚持背后的价值
刘才庚收集门票,最开始只是为了留作纪念。
1985年,在西安华清池游玩时,他第一次有意识地留下了门票作纪念,“80年代中期,慢慢听说‘旅游’这个词了,那时候经济宽裕了,想看下外面的世界,出去耍一趟是很洋盘的事情,所以为了让自己记住去过哪里,我就悄悄把这些门票留了下来。”一张、两张、三张,刘才庚的门票开始越来越多,旧书里夹不下了,就又拿口袋包装好。为了收藏,刘才庚还经常清晨5点就起床跑早市,淘旧门票,“那里聚集了一群二手书商,那些旧书里偶尔能找到几张旧门票。”刘才庚说。
一个大冬天,刘才庚又等来了新货——这是十张1952年杜甫草堂开馆时的连票,门票上印着“团体门票,每票一千”。刘才庚一看更激动了,“我父亲原来就在杜甫草堂工作过,小时候我也跟着他经常去,所以会有一种说不清的情怀在里面。” 为什么票面上有“每票一千”呢?刘才庚解释说,“这是正常的,在人民币没改制前,一千元其实只相当于现在的一毛钱。我嘴上说‘太贵了,太贵了,不想要!’但内心比谁都想要得到,它是一套整票, 充分体现了上世纪50年代旅游景点门票的时代风貌。”这张门票并不便宜,对方要价200元钱,这对于刘才庚来说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当时下岗后一个月的工资才300多元。看了又看,刘才庚咬咬牙最终决定买下这张门票。
门票越堆越多 读懂背后的意义
刘才庚家的书柜里,几十本厚厚的文件夹,按照时间、地点、主题分类,是他“玩票”几十年的成果。他说,不管是名胜古迹,还是山水风景,博物馆还是艺术宫,它们正随着历史的进程一点点变化。刘才庚除了收集门票,还会花时间上网查资料,去图书馆找文献,挖掘门票背后的故事,了解它们曾经的历史和文化。
刘才庚拿出一张上世纪70年代末,面值5分钱的南京长江大桥参观劵,与同时代其他票相比,参观券上有了明亮的色彩。
“南京长江大桥建好以后,5分钱可以买几个锅盔了,当地人不舍得花钱去看,外地人走那里过,很多人又不知道有这么一个景点,因此市面上还存在的这种门票就非常少。”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全国上下欢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成为现实,不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桥梁建造史上黄钟大吕级的文物,同时更是中国人民不仰人鼻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智慧能力的象征和精神图腾,听过刘才庚这样讲述一番,身边人总会发出各种赞叹。
“给别人讲的次数多了,我发现单独一张门票的故事还不够。”于是,刘才庚又收集了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堡电梯票和桥头堡参观票,面值从五分、五角到五元钱不等,这样一来,一个关于南京长江大桥的故事就完整了!
时代背景最值价 大国小家做见证
几年前,刘才庚开始着手用门票的形式整理“成都大轰炸”“时代楷模”“不朽的丰碑——长征”等专题,将门券收藏与红色文化结合,在社区、军营、机关单位和学校多次举办展览,为居民们带去门票知识和故事。
说起筹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门票展,刘才庚说他前前后后考虑了很久,既要通过门票展现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风景,同时更要体现出国家建设的方方面面。在经过精心的筛选后,刘才庚用了20个页面,图文并茂来展示。
有人问刘才庚,现在都是电子购票了,以后就没门票这个说法了,你的收藏还有意义吗?刘才庚回应说,门票收藏要有“文化自信”,“门票里的知识很多,地理、人文、经济,什么都有。”刘才庚说,收藏门券的经济价值并不高,对他来说,门券中的社会价值、历史价值才是最有意思的。他说:“人的记忆都是很有限的,门票里藏着过去,更包含着对未来的期盼!”
原载《武侯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