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土山湾博物馆
上海 李金燕
上海土山湾博物馆位于蒲汇塘路55—1号,这座砖红色的四层小楼便是博物馆的门面了。
门口有博物馆的介绍资料,问保安要门票,保安说你先去参观,出来再拿,我马上去取。
肇嘉浜在此拐弯,因疏浚河道,堆土成“山”而得名。清同治三年(1864年),上海耶稣会在此建立名为土山湾的孤儿院,到了解放后的1960年结束,历时百年。
孤儿院先后收养了近万名孤儿和贫困儿童,孤儿院的经费来自孩童亲友、教友、法国巴黎圣婴会以及工艺院产品盈利。
建立孤儿院目的是传教,而且设慈云小学,为孤儿们提供普通教育。初级小学4年,高级小学2年,实习班2年,初小科目与普通学校相同,对于聪颖学生,可进入汇师、徐汇中学深造,重点培养。
工艺院为解决孤儿的谋生能力和江南地区宗教用品需求,引进并传授各类西方技艺、中西家具、工艺木雕、金属制品的制作工艺等,培养并造就了一大批工艺美术人才,也陶冶了一大批海派艺术大师。
步入大厅,迎面是一座四柱三间楼阁式雕花牌楼,这座高5.8米,宽5.2米的牌楼参加过1915、1933、1939年的三届世博会;也因此留落海外,2009年6月,从欧洲回归故里上海土山湾。
土山湾的工匠们按比例雕刻了近百座各地名塔,为比利时国王奥波德二世设计建造了面宽28.7米,进深8.26米的二层“中式小楼”小楼雕梁画栋、镶金饰银。横梁上雕刻了“昭君出塞”等传统故事,让中西艺术完美的结合。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所孤儿院不仅让孩子们吃饱穿暖,而且深度培养,让这里的每一个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艺有谋生的技能,出类拨萃者有美术教育家周湘,摄影家安敬斋,画家徐咏青、张聿光,建筑师潘克恭,印刷师邱子昂,雕刻家张充仁,木雕大师徐宝庆等,受到土山湾艺术陶冶的艺术大师们还有画家 任伯年、徐悲鸿、刘海粟,广告画师杭稚英,摄影家郎静山、简庆福等。这正是这所孤儿院沉淀至今,仍旧光芒闪耀百年的原因。
一群孤儿,经过这里的培养成为各界的大师,欣赏着这些精美的作品,为这所孤儿院创办者管理者付出者由衷的生出敬意。
这里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近代海派艺术发展的渊源,带领着中国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
参观出来,保安已经将门票备好,只是为了统计每天参观的人数,将副券撕掉了,这是小小的遗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