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带你游山庄(十四)
承德 钱宝林
—湖区之芝径云堤(17)
从万壑松风旁的万壑松风桥走过,这座桥承德人也叫它“罗锅桥”。为什么叫罗锅桥,传说是清朝大学士刘墉出资修建的这座桥。而刘墉老来成了驼子,当然,那是嘉庆朝的事儿,跟乾隆关系不大。可这罗锅桥的名字要比《宰相刘罗锅》叫的要早多了。
过了桥,我们就来到了“一池三山”格局的“芝径云堤”。"一池三山"是中国一种园林建筑模式,三山指神话中东海里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仙山自有仙人居住,仙人持有长生不老之丹药,食长生不老药可使人长生不老,与自然共生。古代帝王寻道家之路,期望长生不死,但是他们从现实出发,长生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转而以求长寿为目的。从秦皇汉武开始,凡宫苑开辟,都设置三山,全部由人工开凿,已成皇家专用。
这里面有一个古老的神话:据说,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住着长生不死的神仙。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前往东海寻找不死药,可是一无所获。到了汉朝,汉武帝也做起了长生不死的梦,可是找寻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于是下令在长安北面挖了一个大水池,名字叫“太液池”,池中堆起三座假山,分别以蓬莱、方丈、瀛洲命名。自此以后,历代皇帝都喜欢效仿“一池三山” 的形式来建造皇家宫苑。比如西湖、颐和园、北海都有“一池三山”。尽管规模、形制各异,但都巧妙地把三山嵌入湖中,给人以无限地想象空间。
杭州西湖的一池三山
避暑山庄的一池三山在康熙的思维中更具他的艺术性和创造性,把个一池三山的创作达到了一个极致和高峰。
湖区中心北有如意洲(如意)、东有月色江声(云朵)和环碧(芝英)三个岛屿,中间连以长堤一茎芝云堤。堤岛分隔湖面形成中国古代吉祥物"如意"、"灵芝"“云朵”的形状,使湖中三岛的形象构成一棵"如意灵芝"树,为"一池三山"的传统湖岛模式增添了新的意境。与昆明湖和北海烟波浩荡的大水面相比,避暑山庄湖区堤岛错落,清幽深邃,所以玄烨诗赞"自有山川开北极,天然风景胜西湖。"
康熙在《御制避暑山庄记》中说:夹水为堤,逶迤曲折,径分三支,列大小洲三,形若芝英,若云朵,复若如意……。康熙皇帝把芝径云堤列为他所题三十六景之第二景,并写了一首长诗以记之。
“万几少暇出丹阙,乐水乐山好难歇。避暑漠北土脉肥,访问村老寻石碣。众云蒙古牧马场,并乏人家无枯骨。草木茂,绝蚊蝎,泉水佳,人少疾。”……“自然天成地就势,不待人力假虚设。君不见,磬锤峰,独峙山麓立其东。又不见,万壑松,偃盖重林造化同。”
正是这天成地就的自然景观,又不伤田庐之害的优势。还有“游豫常思伤民力,又恐偏劳土木工。命匠先开芝茎堤,随山依水揉辐齐。”康熙在这里开山庄、兴土木,又恐百姓口诛,而“司农莫动帑金费,宁拙舍巧洽群黎。”
康熙这首七言长诗作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它成为研究避暑山庄营建过程的重要史料。即出京寻访、踏勘荒野、磬锤峰万壑松等自然景观,表达了有心营建山庄又顾及民力财力的复杂心情。特别表达了对山庄的特殊喜爱和今后的意愿。全诗层次清楚,语言质朴、格调清新雄健。
时隔41年,乾隆十七年(1752年)乾隆皇帝作了一首五律,我们不妨也学习一下。
一径界双湖,芊绵仙草敷。探携皆上药,招引入方壶。鱼牣潜还跃,鹿驯来可呼。㔉云如有兴,记取十洲图。
我给大家简单地解释一下:芝径云堤的两边是如意湖和上湖,云堤的上面长满了蔓延茂密的草木。随手采摘一叶,那都是上好的药材,从而招引着我们一步步走入仙境。《拾遗记》中有:“海中有三山,其形如壶。……方丈曰方壶,蓬莱曰蓬壶,瀛洲曰瀛壶。”湖中的鱼儿成群,时潜时跃。堤上麋鹿驯良,可呼唤而来。最后二句说,如果有兴趣寻仙问道,应该记起明四大家之一的仇英作的《采芝图》。
若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
你们看,皇帝把这里描绘的像仙境一般,我们行走在芝径云堤上,是不是皇帝的享受呀!这是山庄湖区的主要风景观赏线。堤岸垂柳成荫,平沙如雪,胡光波影,胜趣天成。下面我们面向西看,透过这片荷池,那组建筑就是有芝英之说的环碧,我们前去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