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国庆假日(1)再到通州
保定 陶万春
对于一个陌生的地方,去过一次是很难产生留恋之情的。而这个地方,如果住着你的亲人,你就会格外关心它的消息,甚至于天气预报这样的小事都非常留意。北京副中心的通州,让我时时关注,因为前些年女儿一家迁到此地居住。
这不,国庆节在电视上看了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晚上又随着天安门广场狂欢的人们心情激荡、热血沸腾了一把,隔天就携妻坐火车赶往通州。
通州区原名通县,隶属于河北省,后划归北京市。通州,因“漕运通济”而定名,自西汉初建置以来,距今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美誉。历史上的通州,由于京杭大运河的开通,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和璀璨夺目的皇城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通州一大特色。燃灯佛舍利塔、三教庙、大光楼、皇木厂等名胜古迹,花丝镶嵌、船工号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昭示着这种特有的文化融合。通州文化底蕴深厚、多元包容、名人辈出,李贽、曹雪芹等都曾在这里生活、著述和创作。古韵通州,魅力无穷。
燃灯佛舍利塔
三教庙
通州人引以为自豪的是京杭大运河。因为通州是运河的北起点,通州人的生活与运河息息相关。遥想当年的漕运码头,众水交汇,桥梁飞架,柳堤湖泊,长街曲巷。河面上,帆樯蔽日,万艘朝宗;土石两坝,漕粮如山,流光溢彩;大光楼上,百官奔波显赫;潞河驿前,舟车往来,商贾辐辏。这里是物资流动的集散地,又是呑吐金山银山的大卖场。海纳百川,河盈万象。日景年深,一片繁荣。如今,通州人的文化活动,一年四季,与运河相陪相伴。
通州女儿在社区工作。与保定的社区比较,通州区的社区活动可谓丰富的多,手工制作、歌曲舞蹈、书法绘画、球类运动、糕点烹饪的学习班兴趣班一应俱全。正月十五做元宵,五月端午包粽子,春节前后的系列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传统文化、非遗民俗、游园游戏纷至沓来,女儿在单位负责宣传工作,成了自然的组织者,从微信中我一次又一次与她分享,好像身临其境一般。
通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宋庄号称“中国宋庄”,口气够大的,大大小小五六个自然村落,驻着不少长头发大胡子的艺术家们。他们无工资,生活没保障,忘情的在艺术的海洋中荡漾。在一名长住宋庄的女同学的引领下,在小堡村国防艺术区里,品尝了花式咖啡,和私房菜馆的美味佳肴。也许通州因为漕运的缘故,饮食融汇南北,调和百味,为生活注入乐趣多多的滋味。传统美食三绝是:小楼烧鲶鱼、大顺斋糖火烧、万通酱豆腐。慕其美名,多次联系家住朝阳区的彭森和崔艳红老师,去南街小楼品尝烧鲶鱼,由于阴错阳差,几年也未成行。可见,退出工作岗位的人,照样十分繁忙。
彭森老师,在新莲池书院品茶
崔艳红老师,在新疆旅游
如今,通州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北京副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地铁6号线已经贯通,7号线也即将完成。首批65万平方米的办公区,迎来了四大市级机关和相关市属行政部门。晚上在运河边散步,一座座大桥流光溢彩,色彩斑斓,十几公里长的观光航路已正式通航,游客在仿古船上尽赏两岸风光。我伫立眺望,感受着古老通州跳动的脉搏。
国庆节期间,和北京其他区一样,通州在大运河森林公园10月2日举办了国庆游园活动,邀请先进模范人物代表、各民族代表、军人和退役军人代表、各界群众代表、广大市民和来京游客参加游园活动。游园门票分上午和下午两场,凭票参加。人们在树木和水面之间倘佯,尽情享受着快乐的时光。
“云光水色潞河秋,满径槐花感旧游。无恙蒲帆新雨后,一枝塔影认通州。”清朝诗人王维珍的诗,道出了我通州游览的感受,写得真实又自然。因为有了女儿定居的缘故,这地方今后还会再来的。我要多停留些时日,把该看的地方都走一走,重新认识我记忆中的北京副中心。
~~2019.10.7写于京杭大运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