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已与‘建国’结缘,就要对得起这名字”
“60后”市民叶建国——
名叫“建国”,与共和国牵手成长,一路收获幸福。从渴望跳出“农门”的穷学生,到奋战教育战线30余载春秋,“60后”市民叶建国在经历风雨洗礼后,用奋进者的姿态划出了一道道精彩的人生轨迹。
“因为0.5分,与当年的高考失之交臂”
“建国是一个时代的符号,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提起自己的名字,市民叶建国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听父母说,我出生时,身边有许多人都叫建设、建国,也就给我起了‘建国’这个名字。就是希望我这农村娃将来有出息,为祖国建设做贡献。”叶建国说道,“所以干什么都得好好干,要不然都对不起这名字。”
在叶建国走过的50余年里,故事太多,而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他的体会尤为深刻。“当时农村娃想改变命运,只有上大学这一条路。考上去读书,考不上回家种地。”叶建国说道,“那时学习的条件太艰苦了,用破木板拼成桌子,凳子都从自己家里带,照明也用的是煤油灯。”
付出总有回报。凭借着努力,叶建国如愿考上高中,成了三门峡市一高的首届学生。“当时我就憋着一口气,考上好的高中、大学,不能让人看不起。”1982年,高考前一个月进行预选考试,因为0.5分,他与当年的高考失之交臂。预选失败后,叶建国与另一名没考上的同学一块回家,路过一个水池,两人在旁边坐了很久,最终相约复读继续参加高考。
令叶建国没想到的是,他竟然复读了两次。“那时的高考录取率很低,想要进大学校园并不容易。”失败面前不退缩,最终叶建国如愿考上洛阳师专,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这一路走来太不容易了。虽然复读两次,但最终却收获幸运。”叶建国说道,“也正应了那句话,‘努力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失败’。”
“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建设祖国最有力的行动”
1987年,大学毕业后,叶建国回到家乡成为一名教师。
“从小就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一种特别的向往,最终考上师范学校,当了老师。我是从大山走出来的,有义务把大山的孩子带出去。”回想起30余年前的决定,叶建国毫不后悔。
高庙大安中学8年、会兴中学12年、市五中12年……这些数字与足迹贯穿着叶建国的教师生涯,也构成他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光。“最幸福的就是拿着书本站在讲台上,与学生们一起奋力逐梦。”叶建国说道,“我在教育战线上已经干了32年,其中20多年带的都是毕业班。虽然带毕业班比较辛苦,但看着学生们走出自己的精彩人生,再多的付出都值得。”
对于叶建国而言,在30余年的教师生涯里先后带出了数千名学生,这是他最大的骄傲。“不管是去医院看病还是外出散步,总会遇到当年教过的学生,亲切地喊一声‘叶老师’。”叶建国说道,“这是学生们对我的认可,我很知足,也很有成就感。”
这些天,叶建国成为同事们身边的“红人”。因为他的名字太契合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氛围和主题。叶建国说,作为一名教师,他既已与“建国”结缘,就必须扎根岗位做好本职工作,为祖国发展做贡献。“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建设祖国最有力的行动。
黄河时报手机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