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飞天绕梁音
——参观《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小记
李金燕
2019年10月15日,我参观了民族乐器一厂的陈列室,也就是被称为《上海民族乐器博物馆》的地方,说起来挺有意思,这家厂子和我所在的单位同是2003年从繁华地界被撵到同这个地方的,一墙之隔,看到这个厂子的两辆大巴班车,下班时门口站满了工人,只等铃声一响,大门一开,便鱼贯而出。
站在走廊上看到几间他们办公室里的情况,厂子不好参观,直到看到民族乐器博物馆的字样,于是2018年的4月提早出了单位的大门,进了这个厂的大门,门卫告诉我博物馆正在修缮,可以到门市部看看,于是看到了或是叫的出名称或是叫不出名称的琳琅满目的乐器,还有一些袖珍的用来摆放的乐器,但是价格不菲。
2019年9月28日再次来到此处,被告知哪里预约,又到门市部转了转,告知只有周二可以参观,直接来就行。今天去了,今天值班的门卫说必须预约拿票,给了我厂内办公室负责人的电话,得知我已在门卫时,说让门卫送我过去,马上安排人给我开门。
门楣上的字是《上海民族乐器陈列室》并非博物馆,网上有人吐糟说是很小不能称为馆,但是这里生产的乐器牌子为“敦煌”,名气还是非常大的。
乐器按演奏形式分弹、拨、吹、拉、敲几大类,具体有常见的二胡、琵琶、筝、笛,不大熟悉的箜篌、方响等等。
一件优良的乐器制作对材料、工艺以及匠人的水平都是有很高的要求的,馆内张贴着从事这个行业近代手艺人的照片,这些人大部分都过世了,活着的也都80、90岁的高龄了。
馆内有小木块,标识着树种,哪种木料适合做什么乐器,都是有说道的。我记得看过一篇关于乐器制作的文章,文章内容是说不光动物、人类有记忆,其实树木也是有记忆,选好了合适的木材,放到一个温度湿度合适的黑暗的房间里,三年后不仅木材的干湿度达到了要求,木材中原有的记忆也消失了,再经过匠人的雕琢成形,配上弦,不管是一把小提琴还是一把琵琶,演奏出的天赖之音,这时候木料的记忆没了,只有匠人赋与的器乐质感,相当于木料经过转形重新获得了生命。
多么让人感动的故事,这里的每一件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因材料匠人的不同,每一件乐器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所以请爱护它们。
成立于1958年的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敦煌》牌乐器传承经典,在全国举办了很多场各种乐器大赛、建立展馆、音乐文化长廊、开设讲堂、开办学校、国际交流国外展览,进行了广泛的传播与培育。
一木一弦尚品质,这些匠人的精神多么值得称赞。
“宁可食无肉,无可居无竹”是人们精神上的追求,敦煌牌乐器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画——飞天。
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意为飞舞的天人。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这对夫妻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
好乐器好演奏师弹奏出来的弦律会在你的脑海中余音袅袅、婉转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