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钱带你游山庄(二十四)
承德 钱宝林
—平原区之试马埭(32)
越过“千尺雪”的水道向东南方向看,一派草原景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大家去看看那竖立在草地边上的石碣吧。这就是乾隆三十六景第二十一景“试马埭( dài)”埭是土坝的意思。
这里按照蒙古草原风貌和习俗设置,每年的坝上秋狝大典之前京都御马圈选定御马或蒙古各旗选送良马以及蒙古王公台吉敬献的骏马都在此聚会,以供皇帝考牧之用。而后,随围的皇子和蒙古诸王公执弓挟矢,进行试马、骑射,纵马操练。
乾隆留诗作证:
我朝马政,超越往代。每当秋狝出塞,考牧别群,相其驽骏而调试之。故知金埒编线,直是儿戏。
试马榆阴锦埭平,流珠喷玉只虚名。
骊黄牝牡皆形相,骐骥惟当识性情。
此诗的意思是这样:大清朝的战马入牧、调试、挑选,严密周谨,超过历朝历代。此举在试马埭进行考核挑选,不是进行游戏。相马如伯乐,“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传说“流珠”“喷玉”是宝马良驹,皆是虚夸不实之辞。察看马的毛色和性别那只是从外形表面上相马。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难求,为君者能求的伯乐,才能找到千里马,用人也是一样。
木兰秋狝的前奏在这里敲响,金戈铁马,四蹄风轻,旌旗飞舞,万里横行。这雄壮的习武围猎大军即将整装待发,军坝上。
下面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清朝的八旗制度吧。
鼎盛王朝演出票中的镶黄旗、正黄旗。
鼎盛王朝演出票中的镶白旗、正白旗。
鼎盛王朝演出票中的镶红旗、正红旗。
鼎盛王朝演出票中的镶蓝旗、正蓝旗。
八旗主要分为满八旗、蒙八旗、汉八旗。当时努尔哈赤创军的时候是满八旗,是满族入关前的政治制度、文化系统、社会基础。蒙八旗和汉八旗则是皇太极即位之后建立的。满八旗和蒙八旗主要戍守京师,而汉八旗则遍布全国。康熙平云贵三藩时,八年之中常派心腹之旗上阵,但此时的八旗弟子战斗力并不像努尔哈赤时那样骁勇。而且一人受伤竟有九人扶持回京,或自残下火线。原因是满洲贵族自出生便有俸禄享受。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战争中,取得节节胜利。随着势力扩大,人口增多,他于明朝万历二十九年(1601)建立黄、白、红、蓝四旗。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建立八旗(八固山)制度,以300丁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即一旗。实际上,八旗人数时有增减。牛录最初是每10丁为一牛录,首领称牛录额真,额真是满语,汉语称佐领。无论出战还是打猎都以牛录为单位,这就为满洲社会和军事系统奠定了基础。他将每牛录扩充到300人以后,佐领下又设两个副手,满语称“代子”;同时每牛录分为四个达旦,每达旦由一个章京(满语,意即书记官)和一个拨什库(满语,意即领催)管理,这时,满洲军队的编制基本成形了。旗丁中按照身份地位,分为阿哈、披甲人、和旗丁三种。阿哈即奴隶,多是汉人和朝鲜人。披甲人是降人,民族不一。旗丁是女真人,地位最高。这种制度是以旗人统旗人,即以旗统兵的军政合一又是“出则备武,入则务农。”的兵民一体的社会组织形式,具有行政管理、军事征战、组织生产的三项职能。
(网络图片)
八旗按颜色分,是黄、白、红、蓝,再分为正、镶,共计八旗。镶色旗除镶红旗之外,都是本色旗镶红边,镶红旗则镶白边。
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八旗旗上有龙,因此也称为大龙旗,后来清朝的国旗黄龙旗也是由此而来。清代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为上三旗。清军入关前,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是皇帝的亲兵,身份高贵,条件待遇优厚,称为“上三旗”。其余五旗,正红旗、镶红旗、正白旗、镶蓝旗、镶白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贝子掌管,驻守京师各地。入关前,上三旗中有正蓝而无正白,顺治初年,多尔衮用自己所统辖的正白旗取代了正蓝旗。
自此,上三旗为镶黄、正黄、正白。每旗设满、蒙、汉三军,分别为镶黄满、镶黄蒙、镶黄汉,正黄满、正黄蒙、正黄汉,正白满、正白蒙、正白汉。皇帝可任命皇子统领。原则上都为皇帝亲军,但实际上只有满、蒙上三旗才能充任,汉军上三旗实则缺额。由满、蒙上三旗(内务府三旗)中选拔郎卫,负责宫廷内侍卫。其中优秀者,则日侍禁廷,供驱走,称御前侍卫,稍次者为乾清门侍卫。内廷侍卫人员必须由上三旗满洲、蒙古军中选任,汉军不得为之。
好啦,我们知道了清朝军队的建制、作用。还知道了秋狝在这里选择优良马匹,以备上坝习武。接下来,我们向南绕一下,去看看万树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