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沙头角
保定 陶万春
沙头角,这个南国边陲的弹丸小镇,曾经吸引了无数国人热切的目光和追逐的脚步,也是我辈之人难以忘怀的记忆。今年6月8日,分别了多年以后,我再次走近它,抚今追昔,感慨万千。
1992年的春天,邓小平同志南巡到达深圳,他站在莲花山上,望着不远处的香港,发出肺腑之言,掀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画卷。当年劳动节后,单位组织中层干部赴广东,实地考察学习,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在广州市上了几天课后,会上组织学员到沙头角参观,近距离看看香港。
深圳莲花山上的邓小平塑像
沙头角地处深港交界的东南海湾一角,远离深圳城区中心,与香港新界相接。沙头角小镇那条长不足里、宽仅盈丈的中英街,在内地人看来,几乎像天堂一般,既然去不了香港繁华的闹市,那就选择到沙头角走一走,近距离接触资本主义的模样,让自己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怀着好奇和心潮澎湃的复杂心情,手持着先前办妥的边境证,挤进了排队的长龙,几乎是被人簇拥着向前移动着脚步,验明正身后,放行过关了。
我们伴随着人流拥进了中英街。只见窄窄的一条小街,以中间的低矮水泥桩子为深港分界,两边店铺栉次鳞比,客式商店琳琅满目,处处人声鼎沸。来前听说香港的皇家警察盯得很紧,需趁他们不注意时到香港的店铺去购物,而且快进快出,否则就有逃港的嫌疑。实际上在中英街的过程中,并没有看到香港警察。
香港的店铺,档次明显高于我们这边,尤其是卖金首饰和手表的,个个装饰的分外夺目。各种内地少见的收录机、影碟机、照相机等品牌电器应有尽有。
行前,父亲给我一千元钱,嘱咐我给妻子买条金项链。当时深圳的金手饰市场价格是95元一克,而中英街是60元一克,再加上加工服务费15元,比深圳低了许多。苦于囊中羞涩,除了这条项链外,又买了些袜子等小物件。出关时,行色匆匆的大陆客们才相互询问物品的价格,有的得意洋洋,有的内心懊悔,但与内地的价格相比,人人感觉像捡到了大便宜,又兴高采烈起来。我买的这条金项链,省了两百多元,相当我近两个月的工资,怎么能不让我心满意足。回头望去,心里有许多不舍,似乎还有许多东西想买,似乎还没看清这条小街的真实面貌,期待着有朝一日再来。
二十七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当今年再到沙头角时,风景和心情已完全不同了。沙头角已完整的纳入祖国怀抱,香港回归22年了。漫步曾经的中英街,少了当年的新奇、激动和购物的欲望,多了一些回忆、比较和思考。
进入中英街,仍需用身份证换取出入证。由于来的人少,只几分钟的时间,就顺着七拐八拐的铁栏杆,来到街上。中英街的旧时光依稀可见,中英界碑竖立在街头中央,如今己作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起来。此次来,仍没遇到佩带紫荆花警徽的香港警察,在小街的尽头,设了一个岗亭,几个内地保安模样的人在值班。巡视两旁,依旧窄小的街上店铺林立,香港那边几乎没有变化,低矮的平房陈旧伫立,而深圳这边大多数店铺已经翻新,上下两层,豪华气派,尤其是那一面面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充满了力量。街上偶而走过数人,去香港店铺的人居多,有去怀旧的,更多的是选择几件商品。想当年车水马龙,看如今门可罗雀,内地的发展可见一斑。
我还是选择先逛香港那边的店铺,找一下当年的感觉。这半边街金店仅存一家,多是卖药品、食品和化妆品及杂货店。如今香港有的,内地也有,价格所差不多,内地人来这里不是以购物为主,而是观光。与几位店员交谈,他们坦言现在生意难做,一些年轻人部不愿呆在这里了。来了一下,总不能空手而归,给妻子和女儿各买了一个高仿手包,又买了一条送人的走私香烟,算是再访中英街的纪念。
告别沙头角,打车走在深圳宽阔的道路上,远处的中国平安大厦,这座高596米的深圳第一楼,在明媚的阳光下反射的光分外夺目。
从深圳回来已过去四个多月了。几个月里,香港出现了不正常的态势,让我们痛心疾首。沙头角仍叫沙头角,可中英街早已不是中英街了。深圳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香港,香港的明天仍旧依赖祖国。
~2019.10.31写于绿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