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诗人,被誉为“诗圣”。他生于河南巩县,青少年时期,求学漫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并与诗人李白两次同旅,诗名大噪于天下。三十五岁以后,杜甫来到当时的都城长安,寻求仕途。遗憾的是并不得志,整整十载,壮志未酬。就在诗人穷途之时,又雪上加霜,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长安陷落,明皇出逃,天下大乱。杜甫仓皇携带家眷,逃奔陕北舅父家避难。他生活在穷乡僻壤,饱受颠沛流离,备尝饥寒交迫,身处社会底层,目睹百姓苦难,杜甫的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从此他的作品充满了爱国忧民的情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之后,杜甫又告别家人,独自经由延安绕道寻找当时流亡的朝廷,在延安滞留多日,留下了许多诗篇和遗迹。不久,杜甫又离开延安西行,但不幸被叛军所俘,羁留长安三载。为了报效朝廷,杜甫竟以羸弱之躯逃离虎口,直奔皇帝临时驻地——凤翔。
凤翔是我的家乡,伟大诗人杜甫来到凤翔,在我看来应该是一件重要的事件,遗憾的是在这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竟然没有留下一丝纪念的印记,使我感到十分惭愧。在古城西安少陵原上,倒有一座杜公祠,想想杜甫在这里生活过十多年,他又曾自号“少陵居士”,这里有一座他的纪念地,是当之无愧、名副其实的。但在延安,知道有座杜公祠,却是在走上集券路之后的事。人说集券增知,此话不假,我收集了几枚延安杜公祠的门票,才知道了杜甫当年在延安的故事。这次我有幸来到延安,当然不会放过寻访的机会。
10月22日,由西安乘火车到延安的当天下午,我顾不上旅途的疲劳,一个人就匆匆出了旅馆,东打听,西询问,许多当地人都对我要找的杜公祠感到迷惘,都是一律的摇头。我思忖莫非没找对人?在一连碰壁之后,我最后看中了一位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先生,果然不错。这位先生明确告诉我,杜公祠在市区南大街的七里铺,市医院的附近,大约离我问路处不到一公里。我喜出望外,一阵狂奔。找到了市医院,却不见杜公祠的踪影。再问街旁一个小店的老板,她笑了,纤手一指,我抬头一看,呵!我就站在杜公祠跟前啊!
啊!这就是我众里寻他千百度的杜公祠。只见它淹没在鳞次栉比的商铺之中,商家的广告牌五颜六色,高上低下,十分惹眼,如果不仔细寻找,这座著名的纪念地就会一晃而过,失之交臂。祠堂不大,面阔五米左右,虽然苍旧,倒也古朴,特别是门两边的一对石狮威武雄踞,凭添了不少气势,在提醒来客这里曾有过的辉煌。抬头观看,门上有“杜甫祠”三字,很象是舒同的字体。我收集的门票上写的景点名称都是杜公祠,到实地来看,却是杜甫祠,景点印自己的门票,却有如此的不同,孰对孰错,或另有缘故吧。进得大门,无一米平地,抬脚就又上数道台阶,很陡,又是一道门迎面而立,不同的是门洞口多了一道铁栅栏,上挂大锁,不得而入。二门两侧有低矮的小房,南面的房门也锁着,北面的虚掩着,推门进去,阴暗杂乱,似一排旅店式的床铺,依稀可见一位老人,问之,说祠门一直锁着,管理人员不知去何,已经很久无人光顾了……
我感到莫名的失落,探头再向铁栅栏门里望去,依稀可见殿宇房舍,但油漆剥落,屋顶上几株枯草在秋风中摇曳,一派沧桑景象。可叹杜公生前每每潦倒,去后虽有祠而废于祀,文人之命何如此乎?!回想各地财神庙香烟旺盛,众生趋之若鹜,与这里的冷清竟成鲜明对照。我默然走出祠堂,已没了来时的兴致,只草草照了两张像,我没有在这里留影,想等以后再说吧,但愿还有以后。
在这里我没有搞到门票,为了感谢券友赏光阅读此文,特发几枚以前收藏的杜公祠门票,与大家共赏。
【责编:王建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