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李金燕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位于北京天安门西面的长安街延长线上,兴建于1958年10月,1959年7月建成,是向国庆10周年献礼的首都十大建筑之一。1959年3月12日,经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1960年8月1日正式开放。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是中国惟一的大型综合性军事历史博物馆,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陈列面积6万平方米。主楼高94.7米,中央7层,两侧4层,楼顶装有直径6米的巨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
2017年12月2日,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2017年12月,入选教育部第一批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名单。2019年10月30日和31日我两次走进了《军博》。
电视剧《陆战之王》讲述的是新时代的坦克兵成长的历程,全区域全时段进行全面防御,坦克兵不仅能熟练操纵坦克而且要有特种兵的技能,在现代科技通讯的配合下,赢得了和平时期的战争。当主角张能量历尽艰辛种种磨难才发射出炮弹,跟着剧情一起激动的劲头还在脑海里,在《军事科技展厅》里,当我扛着炮筒瞄准后扣动发射装置,屏幕上飞行的飞机一架又一架被我击落时,忍不住喊叫起来,情绪一下子就高涨起来了,情景摸拟体验可以把参观者带到那种氛围中,感觉那一刻我就是一名战士。
驾驶导弹真的不容易,刚看完《中国机长》在重庆飞往西藏的途中飞机挡风玻璃碎裂,机长带领机组人员把119名乘客安全的带回来了,高海拨的高山地区,飞高了空中没有氧气而且温度降的很多,飞低了,会撞到山上,驾驶导弹也是一样,看到屏上的山向我驶来,忍不住拉高导弹的角度,一下子导弹就偏离方向冲向空中了,反复拉上拉下,目标经常消失,这个比瞄准打炮难度大多了。
《激情的岁月》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工作者扎根戈壁、奉献青春研制核弹、导弹的传奇故事,我所知道的两弹元勋有邓稼先、钱三强、钱学森,通过参观知道了导弹总设计师“王振华”,将生命留在山沟里,永远守望着这个镌刻着报国信仰的地方,副总设计师“刘兴洲”解决了一系列难题让“海鹰三号”全弹自主动力飞行。
这里只是介绍了功臣们的事迹,其实离开大城市到三线建设的人很多很多,他们在吃不饱的恶劣环境下搞科研搞建设,还要和造反派斗智斗勇保护科技劳动成果,创造了不朽的工业传奇,内心深处默默地向他们致意。
二楼四周的各类兵器展,日本的军刀应该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占了整整一面墙,望远镜对准哪架飞机,就会出现这架飞机的语音介绍,这里摸摸那里看看,心里是满满的自豪。
头天直奔军博,因网上介绍说《首博》开到晚上八点,于是匆匆赶往《首博》,却是过了四点不让进了,晚八点只有周六,于是第二天和老公又来了一次《军博》,体验的项目俩人互相拍照留念,未逛过的馆我又扫了一遍,老公到地下一层大型兵器陈列,估计看到坦克也是和我一样的感觉,不知有没情景体验,逛了好久才上来。
逛馆如果全是陌生的东西而且又不懂就会觉得无趣,如果很多东西既知道一些又不是很清楚时,逛的时候在一次又一次的原来如此中很多知识明确了,逛起来就格外有劲。
航天科技不断发展,引领着中国军队以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屹立于世界东方。
多逛了一遍可以又领到几张门票,不知以前的票是什么样子的,这次的红彤彤的很漂亮,不知是否是国庆70周年新版。

在留言薄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感觉留言薄上军博的图案比纪念章更清晰大气,特意拍了一个。


编辑: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