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天岩石窟在赣州市区的北边,公交18路直达。自古名山僧占多,它和剑川石钟山应该算是中国纬度比较低的大型窟龛了。通天岩处在大余岭商道上,是海丝的一个节点。通天岩是赣州最大、门票最贵的品牌景点,即便淡季,也是游人如织。
来的太早,票房尚未上班,徘徊一会儿,成为那日第一个进园的游客。晨晖斜照,金光万丈,树幽草茂,万态静谧,一幅好气象。通天岩是发育成熟的丹霞地貌,群峰蜿蜒峥嵘,有忘归岩、龙虎岩和通天岩等五个岩洞,或开龛造像或题刻文字,是景区最丰饶的看点。
北民南移,携带的还有造像艺术,石窟开凿于晚唐,躯像有350多尊,以宋为主打,兼有零星的唐、明作品。而摩崖题刻有100多品,时间跨越宋至民国。很喜欢题刻,画在意书在形,寻找年号也是乐趣,这就是文化观的产生的动能。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王阳明行书五言诗:
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
西林日初暮,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
这是通天岩最大的一帧石刻,有8平米,刻在高高的悬崖峭壁上。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李大正携子女及表弟到此一游,这位李哥是位铸钱官员,也是辛弃疾的好友。
去龙虎岩的路上路过一个小白房子,这是蒋经国舞厅。见门虚掩着便推开,里面不大,就是一个小型聚会场所,它是赣州最早的一个舞厅,“跳舞”估计在当时的赣州也是一个时髦货。1939年经国师傅来到赣州,每逢周末,他就带着属下官员到这里跳舞,这也是他新生活运动的一项内容之一。
龙虎岩就是宋雕降龙伏虎标志的岩穴,是通天岩景区中保存摩崖题刻最多的地方,这还是在1947年构筑军火库时毁了一部分呢,很多宋代的题刻触手可摸。打卡题记、抒情诗词、造像记载、吉祥文字等,林林总总。文人骚客总想留一笔,愿与山水同在。
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陈世雄题刻,里面记述了一个小历史,就是这年大余山的农民起义,“提兵收剿峒寇”后,然后班师,在通天岩下“客剧饮以自贺”,最后作文刻石以记之。这是一款具有史料价值的石刻。
同心岩顺路行就是广福禅寺,庙的旁边就是唐宋通天岩摩崖造像,这里是整个山的精华所在,也是最大的精神温饱机构。唐代窟像只有几尊,以一站立菩萨最为精致,而剩下的都是北宋华严三圣、三百多个罗汉的雕刻,其中以明鉴和尚施造的十八罗汉最有特色。
龛中有一大肚弥勒佛,似乎于杭州飞来峰的同款,右侧有题记“虔州右通利坊朱氏同男吴豫施弥勒尊佛,追召王女吴氏小娘受生净域”。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虔州改户口为赣州,使用了500多年的虔州没有了,也说明这佛像造于南宋初年。
弥勒佛的旁边就是高浮雕大鹏金翅鸟,这是第一次在石窟里见到这个护法神的另一种雕刻手法,展翅欲飞,写实而不夸张。
中间的题刻是通天岩年代最早的摩崖题刻,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上面以斑驳不堪,隐约能见“莆阳陈□俵林安节杨□如□曾宝臣孟春二十□来。”从左至右书写,很有性格。
“结缘心形罗汉”图,据说每年霜降前后的晴日里,早晨8:40左右才能看见哦。
广福寺静谧清幽,方丈指着一幢小洋楼说,那是“将军楼”。抗战后因这里地险树幽,将寺院的双桂堂改建成一个豪华的二层洋房,准备请张学良同学休养生息,性质与奉化的雪窦山、修文的阳明洞差不多。结果刚竣工剪彩,百万雄师就过大江了。黄鹤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小洋楼。资产重组,它现在成了方丈楼了,这般惬意的享受,是别的庙所没有的老干部待遇。
顺山道继续前行就是普同塔,方形石塔起三檐,建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一看塔名“普同”,就知它是普通僧人的墓塔。而山坡上则是孤零零的阳公墓,这位同学辞职后,就在这里修身养性。苏学士那年贬惠州,列车停靠赣州,就上山去拜见本地文化大佬阳孝本,一见如故,《通天岩次韵阳行先》中“用舍俱无碍,飘然不系舟。”这就是惺惺相惜文人的颂词。
天边的流云划过,山依旧是那座山。走过的人各擅胜场,当时的表情终又归返回平静的世俗。无论刚性的摩崖语录或软性的讲学会晤,在岁月痕迹中淤灭或不朽,千百年来的眼光回馈,收敛成一框文化风景。
特殊的团体票,扫二维码进10人,检票哥给我时还叮嘱:“这个少见哦,好好收藏。”
附记:
想来《一起看国保》的栏目,从2013年元月《赵州桥》初始,到今天2019年12月《通天岩》结尾,不经意间已走过了7个年头,倾力出篇达147期,国保约有250个左右,照片约有5000多张。多有瑕疵与不足,但感谢各位票友多年的抬爱,孜孜不倦的通读与留言,使它成为我前行的推手。
曾经在一本斑驳的地图上神游,但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最终将四色块幻化成了脚步的行走。至今我已游赏国保1330多处,而成文的只是一个零头。因为喜爱而执着,因为付出而收获,这就是一种力量使然。
是该要说告别的时刻了,栏目需要出新,想法需要升级。十里长亭,终有一别。即将新年,冬至阳生春又来,祝福各位,“但愿身长健,浮世拚悠悠。”
赠给网站的门票,用于票友的活动,再次感谢大家。
编审的话:骆志方,一位热爱文博与旅游的达人,一位倾心券研网的热心撰稿人,在过去七年的时间里,发表图文并茂、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容的作品147篇,浏览总数59463人次,跟帖总数3134人次。跟帖百篇以上的达到10人,其中赵义方、都兴水、顾宗玲三位分别发表感言139、134、132条,可见券友们对骆老师所撰作品的喜爱。我本人同样是骆老师作品的忠实读者和受益者,从文章的专业术语的运用、从照片的拍摄技巧选取网站、从崔艳红等券友的介绍,我切实感受到骆志方老师文物知识的渊博、摄影技术的精湛和对券研网的莫大关爱与支持!七年的时间,我们在券研网相伴一路走来,从骆老师作品中汲取营养,受益匪浅,在此真诚的说一声:骆老师,您辛苦啦!同时要提及的是,七年时间、147篇文章,都是网站编辑部崔艳红老师逐篇编辑上传,在此同样感谢崔老师的辛勤付出!
券研网的发展,离不开骆老师等藏家的呵护与支持!一个系列专栏的结束,预示着新的作品的酝酿与诞生。我们期待着分享骆老师更多新的作品!
——王建池 2019.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