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务之急是提升门券藏研水平
本网评论员
12月6日,本网发了《从两枚荧光防伪龙门石窟门票说起》(作者柴振兵)、《盖在门票上的“宣传戳”》(作者王建)两篇文章,让笔者眼前一亮。许久不见藏研味道浓郁的稿件了,从心里为之点赞!前几天,陈明新老师写的一枚红色门券背后的故事,也颇具味道,跟帖着众。
券研网开网以来,稿源不断,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点击率居于国内此类网站前列,成绩斐然。但是,在这“热闹”和“网红”的同时,深研细耕的文章甚少,与券研网的宗旨要求还有不小差距。本网门券收藏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研究”。
网站近几年都有理论部的论文征文活动,几十篇文章洋洋大观,最后还要评奖,并结集发行。翻阅论文集,文章多是些工作总结、经验介绍、编制券集体会等,“干货”不多。可见,在人心浮躁的世风下,肯坐下来并用些心思钻研问题的人,越来越少了。浮躁带来了门券学术研究上的“短、平、快”,出来的成果均可称之为“门券快餐”。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否认的原因,研藏的知识储备不足,不知如何下笔。
时至今日,“门券”和“门票”的称谓仍旧在神仙打架。陕西的一民间刊物,坚守“门票”的叫法不变,拒绝“门券”两个字。券研网上的文章,这两个词一直混用。就没有人站出来,组织编写一部《门票(或券)收藏词典》,把名词术语规范起来,让同好有章可循。当然,做这件事不仅需要钱,更需要心血,需要几代人的同舟共济。
怎么解决以上的问题,笔者试着开出几剂药方。
药方一:注重队伍建设,先从网站自身做起。网站有编委会,还有二十几名特约通讯员,这些人是券研网的骨干,热爱门券收藏事业,具备一定的水准。这部分人要在门券研究中起表率作用,先动起脑子和笔,形成研究作风。
药方二:吸纳社会研究人才,注入新鲜血液。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圈子外高手如林。要广开言论,疏通人才渠道,发现和引进门券研究人才,让他们情系券研网,撰写门券研究文章,给网站注入活力。
药方三:开辟藏研专栏,形成研究风气。明年网站可开展“门券背后的故事”、“门券设计大家谈”、“经典门券探访记”、“我的家乡最美门券”等有奖征文活动,逐渐形成门券研究的小环境,大气候。
药方四:网站领导率先垂范,进而产生群体效应。“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坚持网站正能量的根基上,大力倡导研究之风,效果指日可待。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实际干一干。但愿本文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看到券研网即有广度,又有深度的喜人景象。
编后语:提升门券藏研水平,是全国券界常讲常新的话题,也是引领门券收藏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既希望不断引起券界各级领导的重视,也要从我们网站自身做起。本篇评论在指出网站当前存在问题的同时,对症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思路,很有针对性。让我们增强研究兴趣,采取切实措施,提高研究成效,为券界繁荣发展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