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承载厚重史实的门券
秦皇岛 刘振林
最近几天,在整理与儒家相关的门券时,一枚在当初收集时并没太在意的门券,拿在手中竟然变得越来越醒目。门券的图案是一位头戴冕冠的古人坐像,在霞光的映衬下,形成了剪影效果。坐像前方是景点的名称“献王纪念馆”,身后是地名“河北•献县”。在坐像头顶的上方,紧贴券面的上沿,是十四个红色的隶书大字“实事求是发源地 儒家文化再生地”。看着这些券面信息,不禁思索起来:“这位被称作献王的古人是谁?他与我们经常用到的‘实事求是’有什么关系?这里又为什么被称作‘儒家文化的再生地’?”
带着这些疑问,我打开电脑查阅文献,开始追根溯源。原来,献王纪念馆是河北省沧州市献县近几年依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献王陵修建的“献王纪念园”的主要建筑之一,献王陵是献县汉墓群中一座代表性汉墓。献王名叫刘德(公元前169年—公元前130年),是汉景帝刘启第二子,他以皇子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献县)。后刘德因遭汉武帝猜疑而忧悒成疾,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赐谥为“献王”,这就是献县名称的由来。
经过秦始皇“焚书坑儒”事件之后,先秦时期的儒家经典被焚毁,各地的藏书也还没有发现,汉初的一些老儒就根据自己的记忆将儒家经典背诵出来,口耳相传,再由弟子用汉初的隶书将经文和解释记录下来,这样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被称为“今文经”。由于是凭记忆和口传心授,这些儒家经典流传过程中,受其它思想的影响,就出现了一些随意解释经义,标新立异的做法。刘德认为,“儒学”经典不应被随意解释,而是要回到儒学理论的思想原点。于是,他全力以赴征集先秦古书,只要听说民间有先秦古籍,就亲自前去重金购买,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这样,他收集到《周官》、《尚书》、《礼》、《孟子》等多种用先秦六国文字写成的儒家经典,这些古籍被称作“古文经”。刘德还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并亲自参与对这些古籍进行整理。他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和存在争议的地方,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正本古籍,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儒家经典的原貌,使其得以准确传承。从这个意义上讲,儒家文化真是因献王刘德的贡献而得以再生。这应该就是门券上“儒家文化再生地”这几个字的由来。
由于献王刘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班固所撰《汉书•景十三王传》中称赞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的颜师古将“实事求是”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意思是说,研究学问,追求事物的原理,必须掌握充分的事实根据,用事实说话,然后再从事实中找出真实的结论。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本义,也是门券上“实事求是发源地”说法的由来。
193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写道,“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这是在马列经典作家的文献里,最早出现“实事求是”一词。这里用的还是它的本意。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对“实事求是”作了一个新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个解释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丰富和提升了它的哲学意义,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经典表述,并使其贯穿到党的思想建设过程中,成为党的思想路线。这是我们目前所熟知的“实事求是”。
经过这样的梳理和探究,我感到这枚门券承载的历史文化太厚重了。中国文化如此广博深厚令人惊叹,同时我也感到手里的这枚门券与其它门券不一样的厚重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