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瘟疫难忘张仲景
龙小平
在人类历史发展历程中,瘟疫始终伴随,成为一块不时笼罩的阴影。从东汉灵帝年间至西晋武帝年间,爆发大规模瘟疫20次以上;北宋167年间爆发了大规模瘟疫59次;南宋152年里爆发了15次大瘟疫;明朝277年里,共爆发大规模瘟疫75次,其中明末的鼠疫,更是动荡了明朝政权。3000多年间,我国共发生大规模瘟疫约300余次。
为了生存,人类不曾屈服。在与瘟疫的斗争中,我国古代人民不断探索实践,出现张仲景.孙思邈. 葛洪. 李时珍等无数抗瘟疫名医。
孙思邈长期隐居之处
在上古文化中,祝融作为楚地的祖先,是当地人信奉的神灵。
由于当时生产力原始且落后,缺乏医疗救助的古人,往往对神灵有特殊的敬畏之情。
《淮南鸿烈解》中详细描述了火神祝融,称“祝融之令可惠贤良,救饥渴,举力农,振贫穷”,《周礼》也有“掌行火之政令,四时变国火以救时疾”的记载。
全国爆发大规模的病疫,楚人的湖北湖南等地自然不能幸免。好在神医张仲景的出现,给当地人带来一线生机。相传张仲景曾在长沙担任太守时悬壶济世,病疫肆虐下的百姓束手无策只能求助于张仲景。
仲景他自述说,其家族本是二百余人大族,自建安初年以来,不到10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文中的“伤寒”,是外感病的总称,也包括当时的瘟疫这种传染病。)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下决心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杂病论》自序)。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亲自坐堂行医,将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治愈者无数。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张仲景终于写成了《伤寒杂病论》,
张仲景在任长沙太守期间,正值疫疠流行,许多贫苦百姓慕名前来求医。他一反封建官吏的官老爷作风,对前来求医者总是热情接待,细心诊治,从不拒绝。开始他是在处理完公务之后,在后堂或自己家中给人治病;后来由于前来治病者越来越多,使他接应不暇,于是他干脆把诊所搬到了长沙大堂,公开坐堂应诊,首创了名医坐大堂的先例,他的这一举动,被传为千古佳话。
后来,人民为了纪念张仲景,便把坐在药店内治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这些医生也把自己开设的药店取名为“××堂药店”,这就是中医药店称“堂”的来历.
有一次,村子里的一个很穷很穷的人,叫做李生,求仲景医治.进行诊脉,没有发现那个人身上有什么病,他就有点生气。李生也说出了实情,他说自己身体上没有什么病,但是自己的病也非常严重,叫做“穷病”,原来这个人的父亲和母亲都在前不久去世了,自己没有了依靠,之前由于家里面欠下了很多的钱,好不容易才还上了一点点,现在还有很多钱都没有还上,觉得自己就快要活不下去了,所以只好来“神医”这里。
仲景也觉得他非常可怜,把自己的开出来的药方写在了纸上,李生看到纸上写的是白色的茅草根,并且需要将它们洗干净之后,晒在外面,晒干之后还要将它们全部都放在房间里,并且还要放满.他回到了住的地方,找了很多小孩帮他一起将村子里面的白色茅草都拔了回去,并且回去之后将它们都洗干净,只留下了根部,据说当时他们几乎将所有的茅草都已经拔了。不久,瘟疫大发,急需这茅根制药,李生将那些茅草的根部白白的送给穷人,如果是有钱的人来买,就非常高的价格去卖给他,就这样他赚了不少的钱。
东汉末年,张仲景辞官回乡,正值冬至这一天,他见到家乡白河岸边的百姓各个饥寒交迫,两只耳朵都有严重的冻伤,当时伤寒症肆虐,百姓病死的很多。见此情景,张仲景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为百姓义诊,并支起一口大锅,把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生热发汗的药材放在一起煎煮,然后捞出来剁碎,做成馅,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后,连汤带食盛在碗里送给百姓,百姓服下后,浑身发汗、血脉通畅,两耳变暖。大家从冬至这一天一直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的冻耳。大年初一早上,人们庆祝新年的同时,也庆祝自己和家人的烂耳治愈,就模仿着这些天吃的饺子的样子,自己也做了一些来吃。从此,当地人每年从冬至到大年初一,都会制作饺子来吃,用以纪念此事,日久经年就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吃的饺子。
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医圣祠,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医圣祠进行修葺。现大门为仿汉建筑,一对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金碧辉煌,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博大雄浑,巍峨壮观。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等。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