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抗疫名医》孙思邈
龙小平
唐代医药学家、道士,被后人尊称为“药王”。孙思邈幼年嗜学如渴,知识广博,只是后来身患疾病,经常请医生治疗,花费了很多家财,于是,他便立志从医。孙思邈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走访,及时记录下来,终于完成了他的著作《千金要方》。唐朝建立后,孙思邈接受朝廷的邀请,与政府合作开展医学活动。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659年),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
唐朝初年南方时有瘟疫发生,孙思邈在常州一带行医,不舍昼夜抢救病人。经过半个月的努力,瘟疫得到有效地控制。然而过了不久,又从小孩到大人流行起来。为了长期地预防和治疗此病,他经过潜心研究,发现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预防瘟疫的药方——“屠苏酒”。他便精心配制药酒,让未得病的人喝,结果瘟疫就再也没有发生。他为了普及防疫知识,防止有人将此方神秘化,便找来一大张黄绢,把药物组成及炮制方法全部誊写上边,张榜公布在屠苏庵的山门的柱子上,让人们广泛传抄。后来岁未饮“屠苏酒”,便成为江南各地流行的习俗,而且还传到日本等国。自此人们对他这种重视普及、从不保守的可贵精神大力传诵。
孙思邈在太白山采集中草药,他不畏艰险、翻山越岭,或穿越茂密的森林,或攀登峻陡的山崖,由于所采之药很多,加之性味功效不同,因此放置不能混杂。为了便于分类使用,他就让老妻特意用布做了一个褡裢,在上面缝制了许多小口袋,凡采到一种中草药,就装到一个小口袋里,便于回家后整理和使用。就是平时背在肩上,看病用药也十分便利。
由于他看病时,总要把药从褡裢的小口袋里,一小撮一小撮地抓出来,时间一长,人们就习惯把此法称为“抓药”。后来,孙思邈受到“抓药”的启发,依据褡裢的小袋子的方式,让木匠做成许多小格子,格子里又有小抽屉,将抽屉隔成三、四个方格,用来存放各种药材,外边写上中药名称,类似木制的箱柜,因此称为“药柜”。由于这种方式非常方便实用,所以一直沿用至今。现在的药柜一般有81个药斗,每斗分装4味药,取药比较方便。
隋唐时因服石之风盛行,故消渴病的发生率较高。唐贞观十年(公元636年),梓州刺史李文博因久服丹石,患了消渴,小便频数,昼夜百行,证属阴虚火旺。孙思邈给他开了黄连丸,服药后症状明显好转。但他又因房劳过度,导致消渴之病加重,体质羸瘦,精神恍惚,口舌焦干而死。孙思邈对此颇为遗憾,并告诫后人:“凡人生放恣者众,盛壮之时,不自慎惜,快情纵欲,稍至年长,肾气虚渴,百病滋生。”还云患消渴病,“其所慎者有三:一饮酒,二房室,三咸食及面,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他;不知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他的论断至今看来也是非常科学的。因此在《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一》中,孙思邈不但对消渴病有详细的观察和描述,而且对其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心血管病等也有详细论述。收载治疗此病的方剂有75首,药物达129种。可见他对此病有较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