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之夭夭话门券
秦皇岛 刘振林
在我收藏的“花木文化”门券专题里,“桃文化”专题是我最喜欢的一个,因为这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专题,包括桃树文化、桃木文化、桃花文化和桃子文化,面面俱到,再加上历史悠久,挖掘起来很有意思。其中桃花的门券最为丰富,因为在我国的大江南北,很多地方近年来都在春天举办桃花节,这是桃花门券的重要来源之一。各地举办的桃花节中,以北京植物园举办的桃花节历史为最长,展示的桃花品种最丰富(据报道已达70多个品种),设计的桃花景观也最美,每至春季桃花节期间,游人络绎不绝。自开始收藏门券以来,我就把北京桃花节门券作为收藏的重点,到目前,已收集到十几届的门券,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2018年第30届北京桃花节的一套门券。
这套门券包括成人票和学生票各一枚,其材质是越来越少见的薄纸板,手感非常好。我还特意量了量券的大小,其长×宽为197×70 mm。这是一个比较好的券面尺度,既便于把玩,又便于保存,编组券集也很合适。在券面的颜色上,设计者也是用了心的。两枚券中间的正券部分,除了券种名称、面值和发票号码以外,其余要素完全相同,但正券两侧的存根和副券部分,则用了不同的颜色,成人票用的是比较深沉的姜黄色,这种色彩与正券部分图案的底色是相近色,使得整幅券面的色彩是协调的;而学生票用的则是明快的桃红色,这种颜色与正券的文字颜色为相近色,整幅券面的色彩也是协调的,但显得多了许多朝气,与学生的身份相吻合。
正券画面的主体采用了我国古代一幅桃花绘画(据查为清代画家邹一桂的《桃花图》)的局部构图,这种处理,笔者也认为非常得当:一是桃花原产于我国,并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也是我国历代绘画的重要题材,选取中国古画作为主图,既可使画面显得古色古香,又可突出桃花的中国特色;二是选择整幅画的局部三两枝桃花,可避免因券幅小而难以将桃花表现出清晰的效果。要表现出桃花之美并不一定要表现大量的桃花,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写梅花“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梅花》)”,桃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苏轼不是也曾被惠崇和尚画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惠崇春江晚景》)”感染吗?
正券券面上还题写了《诗经•周南•桃夭》篇中的两句咏桃花的诗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是我国最早咏桃花的诗句,也是桃花进入人们审美领域的最早见证。我们的祖先对桃果实的利用非常早,通过考古,我国已在多处6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桃核。尤其是河北藁城商代遗址中出土的桃核,其形状与现代的桃核极其相似。这表明,在采集经济时代,人类首先从实用(充饥)的角度认识了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的审美水平也在提高,于是在劳动中,逐渐发掘出桃花的审美价值,见到开得茂盛鲜艳的桃花,发出以上的赞叹,并用其比喻年青娇媚的新娘子,开以鲜花喻美人之先河,堪称天才之作。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桃花盛开的景象,也正是桃花节吸引人的所在,将其题在门券上,也是点睛之笔,游人一边赏桃花,一边品赏诗句的韵味,自然妙不可言!
品赏之余,也许会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一个成语——逃之夭夭,二者一字之差,含义却风马牛不相及,不免会问:“两者有关系吗?有啊!”原来“逃之夭夭”还真就来源于“桃之夭夭”,因为“逃”与“桃”为谐音字,替换之后,就成了“逃跑”的诙谐说法。人们还很愿意用这个词,不然怎么能成为成语呢?所谓“成语”不就是“众人皆说,成之于语”吗?由此,我们又可以看到中华语言文字魅力之一斑。
在两句诗的上面,是门券的标题“第30届北京桃花节”,下面用小字体标出“1989-2018”,使券面信息清楚明了。字的颜色采用了与桃花颜色相似的桃红色,让人感到一丝春天的温暖。“3”和“0”两个数字用美术字写成,且套在一起,像一对夫妻挽着手臂;又在较矮的“0”数字上饰以两朵桃花,像两个顽皮的小孩儿,爬在大人的肩头,既表明了主题,又使券面生动有趣。正券券面左上角是北京植物园的绿色园标,既表明了桃花节举办的地点,又在整个券面暖色调的基础上,增添了少量偏冷的绿色调,使整体券面的色彩既调和,又不失对比。
总之,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讲,这一套门券都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值得券友们收藏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