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春安州访古行
河北保定 张文革
春天来了!是的,春天一定会来的!
已是三月中,伴随着抗击新冠疫情状况的日趋转好,我们的希冀正在成为我们憧憬的日子,寄予于春意之祈盼业已降临。看丛丛迎春绽放出朴实的团团黄花,亲近之感犹然。正如平凡的我们,自然纯朴!看朵朵玉兰在枝头盛开,高贵典雅,一如那逆行的勇士们,你是我们心中的圣洁之花,永远璀璨!
宅家已久,早已企盼一次春天之旅。3月15日,骑友商定在保证满足严密的防疫措施下,组织沿白洋淀大道东行的短途骑行,旨在恢复体能,附带沿途采挖春鲜野菜。
下午一时许,骑友六人在市七一东路集合,领队颁布了疫情期间骑行的注意事项——安全出行,不逾规,服从当地管理人员的指挥和安排。就此我们的2020年第一骑开始了。
从七一东路沿白洋淀大道经保定高铁东站北侧、臧村等村镇一路向东,和煦的春风拂面而来,温和畅快。道路南北两侧宽大的林带正在营建,时常看到一拨拨在林间地头采挖野菜的人们。放下采挖的诱惑,继续前行一个多小时,我们抵达了雄安新区安新县的安州镇镇口。
游览、体验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时曾领取的标志卡
时间尚早,不甘于就此回程挖取野菜返家。商讨之时,对保定地理历史人文颇具掌故的骑友“沙哥”提议我们是否能一游安州古镇。我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派一人前往古镇南口人员出入监理站点联系,当看到示意我们可以进入的手势后,在承诺遵守管控条例的情况下,我们得以进入古镇。
入镇行数十米,即见一段列入县文保单位的残缺古城墙,执勤工作者热情的向我们介绍说,这里就是安州古城的南门所在地。两位骑友沙哥、木童阿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了我们今天所要游览的安州标志性历史遗存——“古城墙”、“古槐”、“二亭”、“一塔”、“一寺”以及有关安州“古秋风台”遗址,也就是荆轲刺秦王和太子丹诀别之地及宋朝时杨六郎镇守边关的典故。
据史料记载: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安州古城,文化积淀深厚,春秋战国时期称阿城、葛城,曾为燕赵两国属地。东汉末年置依政县,魏初改称依城县,唐代称武兴、武昌、唐兴,宋改唐兴寨、顺安军。金天会七年(1129年),改顺安军为安州,并设立州治,安州称呼即始于此。明洪武年间改安县,后复安州,民国二年(1913年)复称安县。民国三年(1914年)取安州、新安二地名各首字称安新县,安州为安新县治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新县政府驻地移至安新县新安镇,即现在县城所在地,安州改为安州镇。
安州城垣最初为土城,是北宋时期朝廷为防御辽兵而修筑的。明万历中期以三合土为基,外加城砖包砌。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重修,内土外砖,城高8.4米,上宽3.4米,四门分别设有瓮城,规模宏大完备。后逐渐颓废,渐成此状。
作为安州悠久历史见证的古城墙,现仅存南门处东西向和西门处南北向1米半至2米高的城基,墙体老旧,青砖风化,现状如此,亟待保护修缮。
我们从城墙外侧向东行北转,准备寻找安州古镇的“二亭”之一的“抗税亭”,一路所见民居依城垣而建,依稀可辨古城形制。
县级文保,安州北门瓮城内的抗税亭,是一座六角十二柱亭,立柱彩漆脱落,柱体开裂,可见年久失修,令人堪忧。
矗立于亭中心位置的刻有“安新县重立席苇永免设税碑记”的石碑。我们试读了部分内容,碑中记载:是为纪念民国十四年(1925年),劣绅抢手苇席税,在安州名士潘龄皋支持下,民众愤而斗争,取胜之事而修建的。然碑上多处字迹已漫漶不清,碑体多处受损。观览中并未看到书籍中提到的立柱上曾镌刻的由潘龄皋亲自撰写的“赐福不闻宽大令,缔苛犹存好生心”楹联。是疏忽了,还是字迹已近泯灭?甚为遗憾!
潘龄皋,字锡九,河北安新人,号葛城居士,人称“潘翰林”,著名的爱国人士。清末民初书法名家,其书法自成一体,曾与谭延闿齐名,有“南谭北潘”之说。感兴趣者,可找资料祥读,在此不过多引述。
安州古槐——民众心中的“守护神”
继续前行,抵达安州镇西北村的一条主街上,一株老槐矗立在路旁,树干中空,虽树皮苍老,但也蕴藏着不息的生机,可以想见其枝繁叶茂之时的盛状。枝桠上悬挂着几盏红色灯笼,主枝干上披挂有红黄两色的彩绸,足见当地居民对这株古槐的崇敬之情,视之为“守护之神”。
虽为县重点保护单位,其所处之环境,并未显现出“重点保护”之力度!
我们议论着对几处文保的保护力度的缺失现状,骑往安州的另一“亭”的所在地。
圣人殿是当地人对孔庙的称呼,历经明清六百余年后,孑然独存此亭,安州之文脉的所在也只有此亭是为标志了!(标志牌悬挂处即是亭柱间的“美人靠”)
“沾一沾文气”,圣人殿凉亭前合影留念
当我们看到此亭时,心中也是一凉。见此亭传统形制,亭柱之间的“美人靠”用材为圆角青砖垒砌而成,磨砖对缝,比较新颖。此亭现已是一居民院墙的一部分了,难睹其全貌。后来一想可能也是一件幸事,正是此举,也起到了部分保护作用。否则,孤零零矗立街头,恐怕更是惨不忍睹了!
而我们更感兴趣的是亭柱上的这幅隶书楹联:仑奂光華宫廧美冨 地天幬(chóu)载日月章明 因是隶书字体,当时我们试读着,也难解其真意。回到家中,遍查书籍、网络,才知正是此联道出了安州文庙曾经的盛景。
现将在网络上搜集到的由“五色祥云”撰写的《安州敬一亭稽考》一文中的观点拿来解读。文中是这样解释此联的:帱载是天地之德,天幬覆盖一切,地载万物众生。章明是显扬的意思。大意是:天地间的品德如日月般显扬。仑奂:释义仑通 轮:高大;奂:众多。形容房屋高大华丽。光华:释义:1、光辉照耀;闪耀 2. 光荣;荣耀。3. 光芒,光彩。 4. 比喻才华或精神。宫廧美富里的廧通墙。美富是富丽堂皇。综上所述:文庙建筑的华美,如宫殿富丽堂皇般的闪光。由此可见重修后孔庙有多么壮观了。
说到此亭为何称作“敬一亭”?这和明嘉靖皇帝有关。明世宗朱厚熜为教化天下,宣扬儒学,于嘉靖五年至六年(1526-1527)亲自撰写的劝诫文章。敬一箴:《敬一箴》(并序)所论述的,主要是“敬”和“一”这两个字。“敬”指“恭敬”,指对儒教理学的恭敬;“一”指“纯一”,指守卫内心天理这个“一”;箴,即箴言。亭之名即出于此。
文中通过大量州志记载和残存的碑记推论出重修安州孔庙及“敬一亭”的时间是1924至1926年间,发起人是安州翰林邑人潘龄皋、商会会长杨木森、州庠生王式南等。用时两年又四个月,亭台楼阁焕然一新。可惜,几经战火和“文革”运动,盛景无存。
安州烈士塔,庄重肃穆,巍峨耸立。疫情期间只能隔墙而观了。
柳牙初露,尽显春意。远处巍峨的塔身,正是白洋淀人民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彰显!
就此,我们一一探访了这几处安州标志性的古迹,在骑出古镇西口的路上观瞻了“一塔”——安州烈士塔,该塔位于安州镇西角村小学北侧。安州烈士塔是白洋淀地区重要的革命文物,塔内祭奠着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牺牲的祖籍白洋淀的革命烈士,现为安新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回程时游览了天宁寺上下院、并且寻得一处长满荠菜的林地,尽情挖取,满载而归。
骑行中的乐事 ——春季采挖野菜
“好吃不过饺子”!第二天,骑友“木童阿”、“凡心”夫妇所包——野生荠菜水饺
骑行的乐趣,不仅在于“行”,更在于“行”之后的“知”。“行”中的所见所闻,是实地观览、探访;“知”是了解、探究,是自我认知体系的充实。当你的骑行群中拥有更多的“志同道合”者时,骑行的快乐,就不言而喻了!
途中的所见所闻,让我们感叹文物保护有所欠缺的同时,我们也欣喜的看到雄安新区对文物保护,无论是物质和非物质的,无论是政府还是有志于于此的有识之士,都在加大力度和投入,我们相信新区的文物保护将会有一个崭新的面貌示人!
文中多幅照片选用于骑友所拍,在此表示感谢!
2020.03.17夜初稿
2020.03.22午后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