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事游痕 --- 两西游记(7)
张占芝
从东大街口到南门,其实没有多远,步行的直线距离也就十几分钟,丰富的内容让这段路显得很长,用去了我们几乎一下午的时间。以我们游记的写法,到每个城市才用一天到两天的时间,而在平遥古城这几百米的路程已经用去了三天时间,这可能就是游友们所说的黄金地段吧。
不知不觉来到了古城的南门,据非权威人士讲,这里是平遥古城的正门。平遥城墙,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年~公元前782年)为夯土城垣。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筑,由原“九里十八步”扩为“十二里八分四厘”(6.4公里),变夯土城垣为砖石城墙。
修筑于城池的城门顶,古代有时称“谯楼”。平遥城墙的城楼共有六座,创修于明代,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补修重筑,城楼高16.14米,宽五间13.72米,进深四间10.04米。造型古朴、典雅,结构端庄稳健。城楼是城墙顶精致美观的高层建筑,平常登高瞭望,战时主将坐镇指挥,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设施。
"马面”是城墙中向外突出的附着墩台,因为它形体修长,如同马的脸面,故称。“马面”之设,既增强了墙体的牢固性,又在城池守卫战中得以消除战场的死角:一旦敌人兵临城下,相邻的马面上的守夫可组织成交叉射击网,让来犯者左右受敌而一败涂地。平遥城墙每隔60米-100米即有马面一个,马面上筑有瞭望敌情的楼橹,称“敌楼”。
我们感觉时间有些不够用了,南城门也没太细看,计划这几天还要去西城和北城,肯定城门是会让我们看够的。在地图上看,文庙在东北角,正是活动大本营所在地的方向,也符合我们不走重复路的习惯。
平遥文庙始建于唐贞观初年,其大成殿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至今保持原貌,是我国现存各级文庙中历史最久的殿宇。平遥文庙坐北向南,规模宏大,规制齐全,2004年正式向游人开放,成为平遥古城的主要文物旅游景点之一。
在我们开门券会的同时,还有个大型摄影展,文化艺术氛围确实很浓,但由于展板太多,游人也偏多,原滋原味的环境淡化了不少。
参加门券活动的旅游,有处处有亲人的感觉,说不准就能碰到哪位师友。在文庙我们就与上海的熊伟、太原的赵廷文两位老师相遇,他们都是券界的名人,平是就很敬佩,此次见面感到很亲切。
平遥文庙与其他文庙的不同之处,景区内还包含着平遥国际摄影博物馆和中国科举博物馆等,显得内容很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