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 象•民 居
——骑行随笔(一)
河北保定 张文革
爱上骑行数载,于风中雨中,在山间平野,穿梭于市镇乡村,走过了保定所辖的数个县市,所闻所见,所感所悟,是家乡的景、家乡的物;是家乡的人、家乡的故事,是山水中孕育的乡风民俗……
骑行中吸睛的景物比比皆是,今俯首拾来一组保定乡间的民居、民建图片,道之一二。
(一)
选取此幅照片之地,已忘记具体的方圆位置,但一定是曾经经过的保定西部山区的某个村落中的一处民宅。青砖垒就的门楼,方正规整,对开的双扇门板上、门楣上的春联依稀可见,美好的祈盼不会因岁月的风吹雨打而磨灭。斜檐的瓦间长满了青绿的山草,引人的是青瓦搭叠的横脊,组成的纹路端庄古朴,顶端的鸱吻直指青天。院墙上匍匐着一株丝瓜藤蔓,向屋顶方向攀援。屋前的柿子树已硕果累累,用麦秸围成的“矮墙”,围出一段自家的小天地。恬静闲适的氛围,诱使我欲启门一探,究竟是怎样的一户人家?哎,居闹市者,徒有之心,实为自我解脱之念。若可居者,又能耐得住几日?
在我的骑行图库里,此类的照片中,这张是我最喜爱的。记得这是一次骑行的回程中,从山上的村路拐弯时遇到的。在匆忙间急急拍下。待至家中,细细观察,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的期盼之情能一一展现。限于对古建构造名称的认知甚少,也愿与您分享,错谬之处请指正!请看门楼左下角柱基石上雕刻的象征富贵的牡丹纹饰,支撑门券的立柱石上的云纹,券顶左右角上的回纹,寓意富贵久远;券顶上方三块方石撑起了瓦檐,柱间由青瓦巧妙叠加出相连的钱纹;正中的方石上是寓意吉祥的五星图案,左右两方上也布满吉祥纹饰。
“富贵久远”、“吉祥永驻”的愿景与眼前的景象相映照,门锈、券顶稍弯的模样,显然已失修多年。农具、杂物堆放于门角,门扇半开,或许已是家境不济?迎来送往客已稀?出门的坡路,青砖铺就,破碎间各种青草杂生。扫帚随意而放,杂乱中却不失清洁。回想当时拍摄时的那一瞬,身处绿树荫下,路上青草、墙上枝蔓、门边的柴火,这就是人间的烟火?!向往与现实并存并生!辛与甜间似乎有淡淡的诗意在其中,可能多半是幽幽的苦楚……
(二)
一架放置在院落前空地的石碾,碾盘上的沟槽明显,纹路不一,盘面干净整洁。碾上的浅槽亦清晰可见,铁制的推手架完整,插上推手木杠,便可推碾各种农作物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推碾,旋转与摩擦的碾压声响中,磨出的是生活、是春秋,是一道永恒的风景。
即使那些被遗弃在街头巷尾的碌碡等一些叫不上来名字的,不也是一种难以忘怀的记忆吗!
那一年,博野北杨村颜元祠堂路旁的偶见
(三)
2019年10月3日启程去位于保定市阜平县的“网红路七十六拐”的途中,夜宿中转地王林口镇。当晚令人沮丧的雨,连绵不休。4日困于镇中旅社,经打听,镇旁的村边有常年不断流的大沙河流经,遂于午后一游。村中空气清新、绿树环绕,青翠中掩映着座座院落。我们用各自的视角审视观览着雨中的老屋、绿树、藤蔓、野花;女骑友手擎花伞,在河边尽情的拍照;空旷的河边,得以遥望雨雾中如黛的远山、飘移的乌云;因雨而渐湍急的河水,急流东去。流水之声、雨水击打之音、天籁入耳,受困于雨中的无奈,早已遁于无形。默默地、默默地畅享这零星之雨中的清静与安详,不啻是我们无法继续前行的最大的补偿。
老屋,青砖、白墙、深色的窗棂(太行山区最常见的样式,直窗棂、回纹窗棂。)、洁白的窗纸,映衬出大红的对联更加喜庆。
尽得地利,应用大沙河中的卵石,堆砌成墙。攀援的藤蔓上点缀着些许黄色的,紫色的花儿。
老房、翠叶、水灵灵的紫色喇叭花,相映成趣。
黛色方形水冲石,棱角圆润光洁清亮,定是大沙河的杰作。
想象中,村民手捧海碗,围石而坐,边吃边聊的场景浮现,亦或是闲暇时海天神聊之所在。
太行山区最常见的经济树种——花椒树,朱红色的花椒缀满枝头,应时的秋色之景。
(四)
骑行记忆里,留下最深印记的那次逆风环骑白洋淀之旅。在淀边的任丘七间房乡看到的这套临街的老宅,从书中了解到临近此处原来是一处繁华的码头所在地,“七间房”名字的由来源于码头附近比较出名的七间买卖铺户,门头上的“平和久持”四字,就不难理解了,它反映的正是商场中的为人之道与为商的基本准则:心平气和,才能久持昌盛。
鄚州古城里,供销社旁残存的建筑石柱,柱顶望天神兽意韵犹存,岁月之痕难掩其傲视威严之态。
横穿安新县古镇赵北口时,路旁的老屋,静待新生。
赵北口,古为燕国、赵国交界处,旧有“燕南赵北”之称,又是白洋淀诸水东流之咽喉,故取“赵北”与“水口”之意而得名。
(五)
依稀记得这里应该是顺平县白云乡北朝阳村中状况保存较好的一处较大的院落,当时我们试图考证它到底有多大面积,树草遮挡,难得其详。
吸引我们的是其具有的显著冀中民居建筑风格,青石底座、青砖券顶的门楼、屋檐上的滴水瓦口;门板显现原木色,上贴门神一对。如若无铁将军把门,愿冒唐突之扰,求主人进院而观。
门前舍台阶而建一坡状引路,更为便于行走。护路石多以倒下,然坡路之上以边角废料之石片环绕相砌,又以白色之石间隔开来,圆中见方,弃单调而增变化,纹路极具巧思妙想,朴素大方且极具观赏性。
(六)
此门楼,在保定西部山村所见。虽构造比较简单,但形制规整,青砖方柱与砖雕部件托起布满青瓦的门檐,顶部有一横脊,檐下形成一小门洞。
木门立于门洞中部,门楣嵌有一对雕花圆柱头,即古人所说的“门当户对”中的“户对”的标志物。这是一种典型的圆形短柱,短柱长约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故名“户对”。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门楣与横梁之间装饰有直棂窗,两侧窗棂板对应雕刻有象征富贵的牡丹花和万字锦图案,简朴中透着富贵气儿。
最有意思的是门洞左右两侧的砖墙上有对应的一对“n”形壁龛,作何用途呢?有骑友赐教说,这是农家在一些节日或节气时烧香、摆贡品的地方,保定有的地方的老人叫其为“天地盘儿”。还有朋友说是天黑时为了迎来送往方便设置的灯台。还望有识者不吝赐教。
更有趣味的是,下面照片中大门上张贴的对联,字体朴拙、随意间不失章法。其上下联为“子连子 孙连孙”,那么横批又该怎么读呢?
我们不得不赞叹:这其中一定融入着太多太多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智慧啊!
(七)
这一组照片拍摄于2019年深秋的满城县坨南乡岭南村,当时柿子已经熟透了,到了摘之即食的程度。村中一老太太指点我们采摘的一种小型柿果,汁稠味甘,还耐储存,是我们采摘过的山区柿子中口感极佳的一个品种。
岭南村依山势而建,我们随山势穿村而过时,在浓浓的秋色中,发现了这座民宅。
秋意浓浓映石屋
“一杆、一丫杈、数块山石”之门,只防君子乎?
以树干为门栏杆,墙边立一“丫”形木柱支撑,另一头支撑在石块上,石堆外就是一段石崖。如此简陋之门,足见此地淳朴之民风。
此屋除房瓦外,全部采用本地石材垒砌而成,面开三间,门窗残损,应是已无人久居。窗前栽有石榴两株,业已失去了主人的呵护,枝条恣意生长,干瘪的果实却也透着榴红。院落中屋已老去,地上杂草遍生,但就初建时栽下的石榴树而言,房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亦可见一斑。
遗弃之举恐难言说……
曾读过作家黄蓓佳的小说《家人们》,其中有一段对房子的论说:“房子是个很奇怪的东西,无论简陋还是华美,只要有人住着,它就活在那儿,有呼吸、有体温、有声响,还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磁力场,让人置身其中,神闲气定……”。“没有人住的房子,就如同没有父母的孩子,它的伤心和落寞,无人理解。”现借用过来,得以阐释何谓“民居”,依我的理解:民是居之魂,居是民之所。
笔触至此,暂且搁止。然太行深处、冀中平野、白洋淀边,仍有太多的事、太多的物,等待我们去采撷、去探知。
2020年3月31日初稿
2020年4月3日晚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