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券赏析(14)银杏专题的点睛之作
秦皇岛 刘振林
从2013年开始收藏门券,我是刚刚踏入这个门槛,觉得这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之后,在网上浏览的时候,偶然见到了“门券收藏研究网”的网页,觉得这是一块儿很有意思的天地。于是就经常进网站看看,进而产生了一种很亲切的归属感。最初,最吸引我的是网上展示的那些花木、园林类的门券,因为专业和工作的关系,对这些题材又很熟悉。后来,网上展示的电子券集更多的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觉得券集的形式能使门券显示出更加生动、丰富的活力。这时,一些经常在网上展示券集的券友老师,像都兴水、周晓萍、宋振清、周新娥、陈捷……,开始进入我的记忆。同时,也产生了一点儿想制作券集的冲动。但当时手头仅有不过几百枚门券,而且主题分散,组编券集谈何容易。因此,虽然心里很“痒”,但还是先放下了!
直到2014年底,当我收集到这“一套”《郭沫若纪念馆》门券(图1、图2)时,想要编组券集的冲动就抑制不住了。从形式上看,这是“一套”非常简单的门券,设计成一种简便的书签式,大小为180×55 mm,材质为铜版纸,作为书签使用很合手。门券的版面设计也非常简朴,背景图案是截取的一段文字手稿,以双细线作为边框,显得清晰而不沉重,手稿的文字处理成灰色,使得“郭沫若纪念馆”六个黑色隶书大字赫然醒目,突出了主题。馆名的右上部,是一个用粗线描绘的不能再简洁的带长柄的扇形图案,估计很多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片银杏树的叶子,因为银杏树的叶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扇形叶子。为什么两枚券上图案的颜色又不同呢?这应该是设计者的仔细观察和巧妙构思了。因为银杏树的叶子在生长季节是令人感到清爽的绿色,而到了秋季就会变成极其鲜艳的黄色装点金秋。设计者用简简单单的两种颜色就表明了银杏树神奇的季相变化!银杏树的叶子从叶形到叶色都很可爱,以至于不少人都喜欢书中“藏娇”,银杏的叶子绿的时候,从树上摘一片夹到书中做书签,秋季叶落的时候则信手从银杏树下拾几片夹到书中,是不是很有诗意?用一种人们本就喜欢拿来做书签的树叶图案作为书签式门券的构图,其用意何其巧也!
然而最初吸引我的,是门券上截取的这段文字:“自然界中已经不能有你的存在了,但你依然挺立着,在太空中高唱着人间胜利的凯歌。//你这东方的圣者,你这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你是只有中国才有呀,一般人似乎也并不知道。//(我到过日本,日本也有你,但你分明是日本的华侨,你侨居在日本大约已有中国的文化侨居在日本那样久远了吧)//你是真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我是喜欢你,我特别的喜欢你。(注:括号中的这一自然段是发表的作品里有的,门券上没有这一段)”这段话,是我多年来在授课过程中,每讲到银杏这个树种时,为了拓展课程知识,向学生介绍银杏的人文属性而经常引用的内容,如今,它竟然以郭老手稿的形式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小小的门券上,看了真是倍感亲切!
图1 图2 图3
这段文字截取自郭老的散文《银杏》,这篇散文作于1942年5月23日,发表于1942年5月29日重庆《新华日报》,是一篇托物喻志的佳作。1942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国难当头之时,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阶段,国民党却继续实行法西斯专政,扼杀抗日进步力量,破坏民主和团结。这就是《银杏》的创作背景。作者在文中把银杏的风貌、品性以及和中国文化的联系都抒写得酣畅淋漓,既起到唤起民族斗志,鼓舞人民勇敢抗日的作用,也对当局的不当政策做了影射和讽刺。文中把银杏称作“东方的圣者”、“中国人文的有生命的纪念塔”,并首次提出银杏“应该称为中国的国树”,可以说,把中华银杏文化推上了制高点。门券截取的这一部分正是这篇散文最精华的部分,体现了门券设计者的良苦用心。郭老的一生都与银杏有缘,在重庆的郭沫若纪念馆里有银杏树,在北京的纪念馆里也有银杏树,他在这两处住所的银杏树下,完成了很多重要著作,银杏对他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情感都有着特殊的意义,因此,用银杏主题设计纪念馆门券,也是再合适不过的。
看到这么主题鲜明、信息直观、形象儒雅、意蕴深刻的好门券,我想制作券集的冲动再次被激发了,于是,迅速把手头已有的与银杏专题相关的门券集中起来,又对相关网站的店铺进行了一次大搜索,把当时能收集到的门券都集中起来,开始了我的首次券集制作,这就是我2015年2月16日在券研网展示的券集《银杏风采》。其实,当时制作券集的知识还很不够,连标准贴片的大小和按整框数制作都还不知道(这些知识是日后在陈明新老师的指导下才学到的),只是“照虎画猫”而已,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制作了10页贴片。还好,展示后得到了不少热心券友的鼓励,增加了我的信心。后来,收藏的门券多了些,我又把这部券集整理成两整框,且采用了270×390 mm的标准贴片大小,作为第二版于2016年8月24日在券研网上展示。自然,在这两版中,这套《郭沫若纪念馆》门券都是核心和点睛的素材。以后,随着门券收藏的深入,应该还会有第三版、第四版,这套门票依然还会是作为点睛的素材出现,因为它体现的是中华银杏文化的制高点。
在上文中,为什么把“一套”这两个字用引号引起来了呢?就是因为后来又收集到图3这枚门券。这枚门券上的馆名和银杏叶图案和第二枚上的是一样的,但手稿的文字内容就大不相同了。原以为上面讲的这两枚门券是一套,第三枚门券的出现,又使以前的看法成了悬念。这可能是集券和集邮的不同点之一,集邮是比较容易确认一套邮票的枚数的,要么看编号,要么查工具书;但集券就不那么容易了,经常出现自己以为收藏到了一套票,突然又“蹦”出来一枚,甚至几枚的情况。真考验集券人的券识啊!这可能也是集券的趣味性之一。
第三枚券上的文字整理出来是这样的:“……解的呀——白果。//你只有中国才有,我是知道的。日本虽然也有你,但本是由中国传过去,我也是知道的。//可也并不是因为只有中国才有,我便爱你;是因为你好,你美,你奇特,而又只有中国才有,所以我特别的爱你。//银杏,你是可以称为中国的国树的呀。”这段文字不但和前两枚的文字有很大的不同,再把它与发表的全文进行比较,也不能对应起来。由此推测,这可能是郭老《银杏》散文手稿的另一个更早的版本。不知这个推测是不是有正确,如果哪位券友知道其中的“底细”,不妨写出来,大家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