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不老城”门票的由来与欣赏
谷国庆
我的父亲是一位离休老干部,于2001年过世。虽然老人离开我们快20来年了,但他遗留的东西我们几乎没动过。 今天,在清理他的房间时,一掀铺板发现床下有一个木箱子,上边落了好多尘土。老人家在生前做事时非常底细,家中的票据和信件他都保存着。全家人都知道我是个收藏迷,平时扫地时,地上有个小纸条他们都要捡起来,问问我是否有用。当时,我目不转睛的望着那个木箱子,总感觉里边有好多宝贝,手中的活也干不下去了,二哥见状急忙打开箱盖,把东西一件一件的掏出来 ,我一看,就有些泄气,里边装的全是工具书和工作日记,一点收藏价值都没有。在回装这些东西时,二哥递给我一本老年杂志,里面夹着几个治病的偏方和一张92年的集会门票。因为我也喜欢门票收藏,这算是一个小小的收获。
晚饭后,我拿出这张门票,仔细的端详着,该票规格为213X90(mm),米黄的底色,图案的左上角是一座古建筑(可能是地坛公园的门楼),图案上部写有“首届中华不老城”七个白色的大字,后三个字压在了门楼上,一条用“不老城”拼音组成的红地毯由近渐远穿过古楼的中门里边,地毯上的一男一女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老年人向前奔跑着,去参加这次盛会。设计者还构思巧妙的在红地毯翘起的平面上,运用翻白手法设计一个“B”字,再用代表厚度的蓝色彩带随着地毯的形状设计出一个大大的“L”,把B、L这两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就是“不老”的拼音字头。在B字的左边是“92”两个数字,表示首届中华不老城举办的年份。整个票面设计新颖独特,简练大方,特有立体感,堪称是一幅佳作。美中不足的是门票的左边被打了孔,右上角的副券已撕掉,票面不太干净。门票还将举办单位、时间、地点都设计在票面上。从门票背面的右上角处父亲记录的时间来看,老人家应该是1992年9月29日去的北京地坛公园。
关于“中华不老城”已举办多少届我不清楚,在1992年9月22日的《人民日报》报道首届中华不老城的宗旨时说,是为了“宏扬尊老敬贤的优良传统,呼唤全社会都来关心老龄事业,人人都向老年人献上一份爱心。”
看到这张门票使我更加怀念父亲,是他老人家给我留下的文化财富,使我坚定了收藏门券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