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怎么来的(1)
刘洪利
首先请允许我把心爱的门券称为她,因为是她将陪伴我的余生。
几枚高句丽早期券
有一年我和张占芝到哈尔滨拜访郭军大姐。在交流时主人送给我们一套高句丽的早期门券,因为我们是两个人,再有一套才算完美。大姐看着我们贪婪的表情,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说她的复品只有一套,但知道谁的手里还有。当着我们的面,给齐齐哈尔市的张子臣老先生打了电话,想索要一套高句丽的票送给朋友。当时张老还真不给面子,说是一张复品都没有了。
我俩都是急性子人,回到长春后马上与齐市烟标收藏界的兄弟们打了招呼,问谁能找到张老。巧的是有位王福祥大哥和张老的女婿是同学,还是好朋友。通过王哥我们了解到,最近张老的身体很差,已经不能收藏门票了,有转让的意向。
第二天我们带着所有的积蓄到了齐齐哈尔,目标已不是那几张高句丽票了,可以说野心已经爆棚。在王哥的带领下,我们去了他同学家,张老夫妇就住在那里。见到老两口时,感觉他们的身体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差。说明来意后,老人家叹息地说,所有的收藏品都让孙子拉到佳木斯去了,足足装了27袋子。当时我们失望至极,没缘分啊!真就是差了一步。
王哥看到我们失落的样子有些过意不去,向张老提出还有没有复品,让我们挑选一下。于是老人家拿出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些门票,并说已经让齐市的券友选过的,没什么好券。我们随便选了一些,并付了远超门券本身价值的钱。可能感动了老人,他让女儿从床下掏出个信封,里面装着一小沓高句丽的早期门券,直意要送给我们,并讲了搞到高句丽门券的经历。
张老在职时是齐齐哈尔铁路局的工会主席,平时利用出差的机会到各地淘票。有一次到了集安高句丽景区,当时天色已晚,工作人员都要下班了。现在称是个景区,那个时候估计也就算个村办企业,许多地方都不正规,更谈不上管理了。门票印制的也很另类,每天用个胶皮滚子刷上油墨印在纸上就是门票,一天也卖不了几张。人家看到张老千里迢迢就为了他们看不起眼儿的门票,干脆就让张老自己动手印。看着人家这么理解和支持,也没好意思多印,也就是现在遗留下来的三种门票。张老还特别提示,有一枚景区示意图,应是一枚门票的背面,出了单张是他印时失误所致。
听完故事,我们为前辈的精神所感动,硬是留下一千五百元钱。虽然经过推让,老人家还是留下了钱,看得出心里很高兴。尽管当时的那种状况,钱对张老已经没啥用了,但应该对他是种慰籍,也想在子女面前证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