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井(二)广州越王井
何锦雄
越王井,又称“粤王井”,位于广州市越秀山下应元路的广东省科学馆后院内,相传为南越王赵佗所掘,原井呈方池状,宽丈余,是广州开凿最早的一个井泉,据记载,越王井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南越国时期,越秀山上有越王宫,这口井可能是王宫专用井,又因山上有越王台,故又称越台井。因越王井水质优良,加上有很多美好的传说,自然受历代广州的统治者垄断使用,不准百姓染指。五代时南汉王刘龑称此井为“玉龙泉”而独霸之,“禁民不得汲”。到南宋时,井曾对城中百姓开放使用,当时的番禺县令于伯桂,在井口加盖大石板,并开凿9个井眼,可同时从各孔汲水,不相抵触,方便至极,所以又称“九眼井”,并立有“九眼古井”石碑。明朝天顺年间,广州府通判曾把越王井列为广州十大名泉之一。清代,平南王府霸占此井达10年之久,并在井四周建有围墙,派兵把守。
旧时,市内的一些茶楼也从这口名井取水冲茶,号称山水名茶,以招徕顾客。20世纪50年代,仍有许多居民到越王井打水饮用。60年代以后,由于四周环境遭到破坏,长期失修,井底淤积,古井逐渐失去其饮用功能。1983年此井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曾经有人建议开发利用越王井的水文化资源,也有人想毁井用地,并于1996一1997年间,出现了“毁井、护井”的风波,新闻媒体报道得十分热闹,最后以“恢复原貌”告终。
(图一)照片
应元路上的越王井,被围墙围起来,我是知道的,但从来未去看过。前几天,为进一步求证,去实地看看。从解放路转入应元路不远就见到一红色围墙,围墙上镶嵌着一块蓝色的“责任人”公示牌和一块云石的“粤王井”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子(图一),因当时逆光,故角度取得不好。退后几步,见到围墙后有一座亭子,估计水井就在亭子內。围墙两边是延伸的防护拦和密密的常绿小树丛,树丛后是一露天停车场,在外边根本看不到水井的影子。要想看到水井的真容,得进入广东省科学馆大院内,再向右转到停车场,又因广东省科学馆不对外开放,停车场是单位内部的,门岗保安不让进入。
回家后,到网上、去图书馆,想搜索些资料充实内容,信息虽然不少,但杂乱无章,也找不到“九眼古井”石碑的碑文资料。最后找到一张围墙外景图片(图二),一张亭子内九眼古井(图三)的图片及一枚书签(图四)作一些资料补充。
(图二)围墙外景图片
(图三)亭子内九眼井
(图四)越王井书签
广州的越王井,是有着2200多年厚重历史和文化的古井,它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管理意识远远不及一个小县城的水平。广州,作为省会城市,一座国际大都会城市,其管理部门只是在文物前起一堵围墙,钉上一块牌子,就算完成了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