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庙
何锦雄
南越王庙,位于佗城中山街,是后人奉祀首位县令赵佗而建的庙宇,庙宇原址在赵佗故居处,因原庙碑早毁,该庙始建时间无从查考。
据《龙川县志》载,南越王庙到宋时改称“光孝寺”。以后还曾改用过平寇祠、南越王祠、南越王庙等名称。
清代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由于祀奉赵佗的(南越王庙)已改建为佛寺,时任龙川县令的臧琮在平寇祠故基上重建南越王庙,并将平寇祠改名为“南越王祠”。重建后的庙宇占地350平方米,二进四合院,前殿祀南越王,后殿祭祀宋朝的苏辙、陈次升、吴潜,明朝洪云蒸、邓茂官、伍仪、杨士元、林廷植、唐希孔及清朝的耿惇十位曾在龙川为官,颇有建树,深受县民尊敬,被誉为龙川“十贤”清官,并将他们入祠供祀。
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时任龙川知县胡一鸿看到南越王祠屋舍狭小,椽木腐朽,便对南越王祠进行了扩建和修缮。庙为二进四合院布局,大殿三楹,中塑“越王像”祀奉(图一),并改名为“南越王庙”,东西两庑祀奉“十贤”。现今,在南越王庙(图二)正门上方的石刻牌匾“南越王庙”四字阴文楷书,是当年胡一鸿所题。后殿右侧墙上镶有一块长宽1米的胡一鸿知县重修南越王庙的碑记,碑文对南越王赵佗的政绩及后人为纪念他而多次修建庙宇的过程作了详尽的记述。因此,南越王庙的来历很清楚,而其前身“平寇祠”的始建情况,却一直无从得知。
(图一)庙内越王像
(图二)南越王庙正门上方的石刻牌匾
2005年11月,为保护和开发赵佗文化,推动龙川社会经济发展,龙川县人民政府决定对南越王庙前殿实行拆建扩建。拆庙期间,在堆积如山的旧庙砖中,巫资发发现了有“治平元年造”(图三)和“福主尊神”阳文字样的青砖各一块。经考证,治平元年为元朝时期,即公元1351年,距今655年,从而解开了南越王庙(平寇祠)不知何年始建的谜团。
(图三) 在扩建发现的“治平元年造” 阳文字样的青砖
南越王庙重修扩建工程于2006年5月1日竣工。修建后的南越王庙雄风依旧,殿宇壮观,构造精巧,古朴庄重,具有独特的清代建筑艺术风格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1962年,南越王庙被龙川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2015年12月10日,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并公布为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佗城南越王庙景点门票,是票友提供的票图,从画面看,存根已经撕去,不是全品,因拍摄的角度把握不好,有点歪斜,但票面的信息清晰可见。门票由主图、税徽、副券三个部分组成。
门票的主图是庙的正门(图四),石门框、石鼓、对联及门上的石刻横匾“南越王庙”四字清晰可见。门前高高挂着一对大红灯笼,两边各一根大方石柱,柱上斗拱考妙地将庙顶檐瓦托起。红色的庙墙及长廊上对称的红灯笼,还有庙前有3棵高挺的大树衬托,使庙宇更显庄严厚重。票的上方是“广东省龙川县佗城(千年古城)景区”的名称,一枚税务章印在“县佗城”三字上。左下角还有一个“南越王塑像”小截图。右下方是一枚红色的景区发票专用章。
(图四)南越王庙景点门票
税徽部分以白色衬底,从上至下分别是广东省龙川佗城南越王庙门票,成人票,红色8元文字。下面是一个淡灰的“税徽”图案,再往下是每人一票,当日有效,发票代码,发票号码等文字,从中可以看出,门票是经税务部门监制的。
副券部分以粉红色衬底,从上至下的文字说明基本和税徽部分的相同,只是红色8元文字换成黑色字体,字体也小些。而在副券、票价、发票代码间,有淡灰色的“佗城”两字间隔放置。
这枚门票的主图以斜角摄影的方式设计、布局占用了整张门票的三分二的空间,排列清楚明了,一眼看去,景点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是一枚很好的人物类、庙宇、古建筑专题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