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规模最大的文庙:赣州文庙
古向东
这是一枚赣州文庙门票,赣州文庙位于江西省赣州老城区的东南,厚德路东段的北侧,是江西省保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立校址,属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文庙本体占地约10000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三组,采用平行轴线方式布局。 保存下来的绝大部分建筑为清乾隆年间建造,均保存完好,主要有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魁星阁、节孝祠等等,其中大成殿是文庙的主体建筑,高达15米,气势宏伟,带有显著的赣南特色。
赣州文庙即清代的赣县县学,始建于1050年(北宋皇皇佑二年),后来历经多次搬迁,最后一次是在1736年(清代乾隆元年),知县张照乘采纳赣州士人意见,将县学从郁孤台下又迁回了祥符宫县学旧址。此次迁学,前后7年,新营建的县学规模宏大,远处,直对峰山;近处,城墙如弓拱卫。大成殿前有供置孔子弟子牌位的东西两庑,钟、鼓二楼。大成门左有名宦、报功二祠;右有乡贤、纪功二祠。大成门,前有戟门。再前是“德配天地”、“道冠古今”二坊,还有屏墙。墙外凿天沼(后俗称“跃龙池”)、建跃龙桥。大成殿后又有崇圣祠,尊经阁、教谕廨、敬一亭、训导廨,忠义、节孝二祠,庖所、学科、学舍、士地祠、文昌宫、县学坊、射囿等建筑和场地。张照乘把文庙县学,当作一个融于赣州大“风水”环境中的小“风水”建设来营建。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培育人才。
江西省共有5个较大规模的文庙,赣州文庙规模最大、等级最高、保存最完好。属江南南京夫子庙、杭州文庙、衢州文庙四大孔庙之一。整个建筑群分为三组,采取平行轴线方式布局:中轴线上有大成门、名宦祠、乡贤祠、东庑、西庑、大成殿、崇圣祠;东轴线上有魁星阁、尊经阁;西轴线上有节孝祠。这些建筑后来有一些已经没有了。按古代的建筑习惯,一般是坐北朝南,但赣州城内有相当一部分古建筑的中轴线,都是坐南偏东30度以上,象郁孤台、文庙就属一例。其原因是为了使建筑物的中轴线正对峰山主峰,以构成对景。文庙的建筑群,主要建筑于主轴线上,并由围墙结合建筑物形成院落。在大成门与大成殿之间,利用东庑和名宦祠、乡贤祠,将屋面连成一片,形成了一座具有南方建筑特色的天井式院落。 原来在这个广场上,有一个牌坊,叫做“棂星门”。棂星门过去后,就是两中池塘,叫“泮池”,过去小孩上学了,就叫“入泮”了。
赣州文庙是赣南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代木构建筑群,也是江西省目前保存最好的古代县学校址,整个建筑群山墙多为曲线且变化有致,明显是受岭南建筑风格的影响。大成殿的木构件中采用异形雕花木拱,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尤其是大成殿的屋面采用瓷质高温黄绿釉瓷瓦,并配以彩瓷宝顶和青花瓷屋脊及吻兽(即鳌鱼),仅见于江西的部分地区,且就目前保存的情况来看,在全国亦属孤例。这样一组保存基本完好,又具有明显地方风格特色的清代建筑群,不失为我国古代建筑中的珍贵遗存。赣州文庙于1987年被列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赣州文庙, 2004年5月维修时,发现了清代乾隆年间张照乘兴建的“跃龙桥”和“跃龙池”,这一桥一池的重见天日,提升了赣州文庙的整体文物价值。
从1990年起,国家文物局,江西省文物局,及赣州市人民政府拨出专款,对文庙大成殿进行维修,由赣州市博物馆组织施工。在维修过程中,严格按照文物的维修原则,不改变其原貌,所更换的木构件,全部按原样复原。对于缺损的青花瓷屋脊、鳌鱼、彩瓷瓶式宝顶,全部在景德镇按原样订烧。缺损的瓷瓦则按照原来的尺寸和颜色,改为陶质。赣州文庙经过维修,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是全国重点文保护单位。